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一位博士放弃科研成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一位博士放弃科研成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博士不读了可以放弃吗?
只要不违反***道德,那么每条路都是可以选择,也是可以放弃的。很多东西你不用想太远,如果你现在的读博生活是天天骂娘的状态,那么我建议你放弃。
你永远走在你的路上,你永远超越不了别人,别人也永远超越不了你,你能超越的只能是你自己。未来的一切都说不准,那就抓住眼前利益,该放弃的就坦然放弃,毕竟,生活万岁。
博士退学有什么坏处?
博士是一个宽进严出的学习环境,博士,如果没有拿到成熟的项目,得到国际认可SCI的论文,不能毕业。博士退学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虽然是挺无奈,但是肯定也有坏处,别人的博士都能完全顺利的毕业,自己的博士如果不能毕业的话,那么肯定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压力。
浪费了读博的机会,对于自己提升学历也不再可能这是最大的弊端。
对于博士来说,本身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能够考上博士的其实并不多,如果说博士直接退学了,那么对于自己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首先直接浪费了读博的机会,其次自己的学历也无法再次得到提升,只能停留在研究生。
博士在高校已经10年以上了,没拿到国家级项目,还继续科研吗?
别放弃!没拿到国家级项目不能说明什么,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工作还是要继续的,万一成功了呢?在中国,能拿到国家级项目的教师只占一小部分,80%以上的教师是拿不到国家级项目的。能拿到国家级项目的教师又要分成几类人:(1)科研牛人。这些人是真正有想法、有能力,国家级项目对他们就是信手捻来。(2)科研大老板。手下精兵强将不少,随便吩咐一声就能弄个不错的本子,搞个国家级项目不成问题。(3)混圈子的。有些教师借助师生关系、门派关系或行政职务混迹于科研圈子,靠关系也能混个国家级项目。(4)科研小白。有些年轻教师,借助读博的余威,毕业后弄个青年项目,也大有人在。其中部分人自此走上科研正轨,有的则自此再无缘国家级项目。
最有趣的是,上述四种人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一看,在中国搞科研确实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不过,即便拿不到国家级项目也不要自暴自弃,毕竟省级、市级和企业也有大量的课题可做,最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和事业要持续做下去,即便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也要不辜负自己的时光和理想。此外,所谓的国家级也只是少数几个人对你提出课题的评价,这里面不是那么简单的、也说明不了太多东西,所以你也没必要为别人的看法和评价而伤神。
你要知道,国家的发展不仅要靠牛人,普通一员也必不可少,缺了哪个这个国家都发展不好。所以,请继续…!
大学教师中有科研型的有教学型的有教学兼科研型的,当然也有既不搞科研也不懂教学的。
应该做优强的,淘汰废的。
这个博士也不能放弃科研,但如果在教学上强,那就主打教学;如果教学也不行,那就只能再回到科研上做文章,***定10年20年科研上还搞不出名堂,那就只能被淘汰了。
理工科不了解,人文社科类的话,应该说也属于正常。有些老师发表学术论文挺多,级别也可以,但就是申报不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有的老师论文没几篇,却能够获得社科基金立项。依照我的经验,先从小课题做起,慢慢累积经验,然后逐步做到国家级课题,我就是从学校青年教师课题做起,再到教育厅,省哲社,教育部青年项目,最后到国家社科基金。
寒门博士***,是死于玻璃心还是潜规则?
潜规则是行业诟病的典型体现,***圈的潜规则是:要么被潜要么滚蛋,职场是:上司是老大,说啥就是啥,网购潜规则是:先提价,再用红包降价。各行各业都有潜规则,但可以拒绝,可以说"不",所以博士的离开,被潜占一小部分,玻璃心才是重点。
拥有玻璃心的人,往往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纠结好半天,而且特别敏感,害怕伤害别人,不会拒绝,想的太多,然后就身心俱疲,胡思乱想,最后就会走向极端。所以人要豁达点,有点个性,不要老是迎合别人,只要我活着不伤害别人,自己的快乐不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就行,人无完人,又不是圣人,哪能面面俱到呢?做人不要像童养媳似的,唯唯诺诺,如履薄冰的样儿。
做人,不要以我为中心,不要有那种世人皆浊,我独清的优越感,告诫自己,我仅是个平凡人,我也有喜怒哀乐,也有烦恼忧伤,快乐我不得瑟,低调做人,但痛苦了要学会释放自己,缓解压力。否则时间长了,玻璃心就会碎了。
寒门博士***,一个人的悲剧、一个家庭的悲剧、一所大学教育的悲剧。试想,一个家庭把一个孩子培养到读博士,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孩子自己付出多少努力?人的生命有时很坚强但有时面对社会潜规则又十分脆弱。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悲痛的家庭损失了一位可望振兴家族的儿子,失去男友的女博士会回到北京继续自己的学业,过几年博导还是博导,学校还是学校。也许若干年后,这个故事可能会出现在某位作家的作品里,再次引发眼泪,悲伤,叹息,……
虽然是出身寒门,可他已经29岁、读到博士了,心理再脆弱,毕竟上了20多年学,一路拼杀,什么挫折没经历过?就不能用心理脆弱来说事了。
正如他生前女友所指出的“因被老师批评,感觉出国无望,学术无果而轻生”。导师对他各种“役使”做家务、洗车、陪逛街、挡酒这些事,也许他都能接受,而令他绝望的是在这里他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这才是致命的,才让他走上绝路,这直接导致杨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作出了轻生的行为。
有人会说,为什么不要求换导师?对于导师来说学生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导师对自己所培养的硕士、博士有生杀大权,反抗是徒劳的。博士入学前是理想很丰满,入学后现实很骨感。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十了,无房无车无存款,要什么没什么,老家爸妈日益衰老还要出来打工,他不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而感觉愧对他们。看不到未来而又实在对不起家人。
据有关报道,半年多前,因为“给硕士导师写了点东西,博导知道后,专门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了他”。 他就一个人徒步走到20多公里外的秦岭山区,几次尝试***没有成功。这次并非第一次轻生。有人猜想杨宝德很有可能早就有焦虑症或抑郁症了,遗憾的是没人[_a***_],就连和他最亲近的女友、导师。因为他木讷,不爱说话。有什么事情总是藏在自己的心里。一些坎,他都强咬着牙过去了,而有些坎,他实在过不去了。
在女友看来,周教授这些无聊的琐碎是压迫杨宝德的重要原因,导致他不能安心研究,拉下功课,最后走向死亡。她的责任不可推卸,博士生跟你两年不出成果,尽让他干些无聊的事,不了解自己的学生身心状况,他拿什么毕业、拿什么安身立命啊?饱女不知饿汉饥。
贫穷、自卑,导致他的木讷,不善言辞,不懂拒绝。换一个导师杨宝德做不到,放弃博士的学位又不能,最终他只能选择死亡以解脱。遗憾的是关键时候也没有人能帮他走出苦闷、抑郁,所有的苦痛都是他一个人承受。
如果这两年在周教授的指导下科研成绩很好或许也不会有悲剧发生。但潜规则下的病态师生关系,一些生活琐事找他是他不能安心科研,把学生变成了自己的家仆,甚至干涉杨的生活。这实在不是一个博导所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周老师既学高又身正,学生会乐此不疲地为你效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一位博士放弃科研成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一位博士放弃科研成果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