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成果总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成果总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老子是用什么方法研究出《道德经》如此伟大的终极科研成果的?
2600年前地球上出现一世四圣:佛祖(空+色≡如来)、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孔子(仁者爱人)、毕达哥拉斯(黄金比例)。
在模糊《中国古太极文明溯源考》一文揭示:宇宙的本质推演到一个点就是黄金比例(φ=0.618…),然后一步一步从无到有变幻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这个发生在中国、古印度、希腊文明中的不同寻常的文化大发现似乎暗示2600前发生过什么重大***?
回到本题:老子为什么能写出这部超文明的5000言巨著?这或表明老子有机会看见或听到那时的古文献。如《黄帝内经》中黄帝曰:余闻上古有***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道德经》传承了两千多年,一直是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然而它不是一本科学著作,现代科研成果以西方为主,比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拉瓦锡的《化学原理》、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科学是向下,向细的方向去研究,而《道德经》区别于科学著作,它是一本人文著作,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思维,向上,看整体。
中国古代圣贤是怎样看世界,或者现代人称为研究的?《道德经》中没有讲到,鬼谷子讲的比较细,用鬼谷子的话讲,叫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首先是观察,古代的观察与现代的观察不同,不是眼睛看到的就是观察到的,观阴阳之开阖,就是观察事物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
那么我们要怎么判断一个事物中的因果关系是怎么样的?观阴阳之开阖指的是三个东西,阴,阳,和阴阳的开阖,即阴阳是怎么互动的。既可以观察事物的阴阳开阖,也可以观察人际关系的开阖,***的开阖,所有一切的发生都可以从阴阳开阖开始观察。
其次是总结,总结就是以名命物,即给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定义。我看到一个人,这个人是我的朋友。这个就是定义。我观察到的对于我来说是什么意义。如果没有这个意义,那么人际关系也就无从谈起。而有了这个意义之后,因为认知的准确度问题,各种人际关系的问题也就产生了。
《道德经》也是这样,古代世界比较简单,老子观察到了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总结出了天、地、人三者的道是怎样的,我们人类社会的德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如何遵循它,不遵循会产生什么后果。
用现在的案例来打比方,老子讲,天得一以清,如果人类社会肆意破坏大自然,不遵守天道,环境就会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存。人类冲突不断,必然会得到还报,大战之后,一定会变成荒年。
国家给人制定的法律也是要根据天、地、人三者的道来制定的,如果你偷窃、抢劫,就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而德分为上德和下德,理论上,我们以道为最高标准,但是道做不到,最起码做有德之人,做不到有德之人,可以做有仁义的人,但是连义都不做到,只能靠礼去约束,这就像我们开车差点撞到过马路的人一样,没有德,没有仁义,只剩下交通法规去约束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去指责对方走路不小心,有德之人会考虑有没有吓到行人,自己下次过路口时应该怎样去做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道德经》通篇都是教我们如何看世界,如何遵循道的规律去做事,怎样做有德之人。通俗的讲就是我们如何管理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管理好企业,管理好国家。
知常容的观点:道德经不是科研成果,也不是用什么方法研究出来的,老子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仅此而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万物从道而来,也就是说我们就是道的一种呈现。既然我们是道的呈现,那最终我们还是会消散在天地之间,重归大道。所以你明白这一点自然就不可能会去追求长生了。
从道中来,再回道中去,从无到有,再到无,这就是人的一生。
为什么我们感受不了道呢?
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我们离自然远了。
打个比方,我们住在房子里,房子可以帮我们挡住风吹日晒加雨淋,同样它也有坏处,那就是我们失去了与自然的接触,我们无法与自然同呼吸,感受自然,我们能感受到的是人为制造的环境。
所以我们有一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消失掉的一种能力,那就是与自然共呼吸同命运的能力。人类社会用理性扼杀了这种感觉,从而将理性当作了现实。
当我们无法感知自然之时,我们自然就与道远了,但是老子他还是拥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他才提出为道日损,同时说婴儿之优势这些说法。
《道德经》是精华吗?当然不是,文字能留下来的都只是糟粕,所以这不是伟大的终极成果。
那这个是什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成果总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成果总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