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学参与的科学研究项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大学参与的科学研究项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研究成果与科研成果的区别?
科学研究成果指科研人员在他所从事的某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或课题研究范围内,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一系列脑力、体力劳动所取得的、并经过评审或鉴定,确认具有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
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生产力,也是衡量科学研究任务完成与否,质量优劣,以及科研人员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的财富、智力的***。
科研成果应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条件:(1)科研成果应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创造性是指前人所没有或国内外所没有的.理论上有新的创见,技术上有新的提高。
先进性应该在成果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水平上有所提高;(2)科研成果必须具有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初经济价值),并得到社会的公认。
大学里和老师一起做科研需要准备什么?
跟老师做科研实验一定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否则将学不到东西。
第一 所研究项目一定是要能学到东西的项目
第二 项目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有应用价值
第三 所在团队中一定要有团队精神
谢邀!大家好!这里是教育观察号,点击关注,和你一起分享教育感悟。
哈哈!终于等到这个问题,就问题本身而言,我们只谈本科生,如果是硕士,等入学后自然有人指导你。每年都有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或是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等进入实验室,也有为了以后读研究生做准备的,大家的目的各异,学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我们只谈一般情况,给这些努力上进的学生提一点建议,仅供参考。
我们从老师的选拔要求和学生科研的目的来讨论,应该对于准备的东西就很清晰了。
一、老师方面
1. 大牌教授:这些教授因为科研名气较大,自然会吸引很多学生到实验室来工作,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教授往往有好的科研平台,进入实验室后自然会学到一些东西,但提示大家谨慎选择,因为现在大牌教授指导自己学生的时间都很有限,别说是本科生了,有时进入这样的实验室,可能就变成给硕士打工了,完成一些比较初级的工作,很难接触科研的核心。
2. 一般老师:我们把除了大牌之外的暂且统一称为一般老师,不是指水平,而是指科研平台,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副教授也好,讲师也罢,没有上述很好的平台,但是为了科学研究事业(或者职称晋升),因为不能招到足够数量的研究生,本科生自然成为了不二选择,如果想得到老师的亲自指导,在科研上学到一些干货,可以考虑找这样的老师聊聊。
二、学生方面
1.如何选老师:刚才说了,如果说老师分三六九等有些逆耳,但确实是分层次和级别的,院士、长江、杰青咱们就不聊了,只谈大学一般情况,那也分教授、副教授、讲师。从职称角度来说,一般职称越高占据的***越多,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一般是成绩优异或是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
2.明确目的:不客气的说,观察号确实见过这样的学生,来了之后很直接,说老师我想发论文,我说为什么,因为要保研,也有的学生确实热爱科研,曾带过一个学生,比研究生还努力,追着你讨论,本科就发了三篇论文,其中一篇是SCI二区TOP,这样的学生可遇不可求。所以当你找到老师后,明确自己的目的,和老师真诚的沟通,才能换来老师的倾囊相授。
3.怎样才能做好科研:首先还是那句套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否则,这样的经历对你来说不过是简历上的一行字而已。其次在本科阶段,重在培养科研素养:查阅[_a***_],跟踪动态,提出想法,实验论证,论文撰写等等一系列的内容。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如果有兴趣,欢迎关注教育观察号,发私信或留言,观察号将竭诚为你解答。
大家好,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我来回答关于大学那些事。
在大学本科期间能和老师一起做科研,说明老师对你的学习能力或者动手能力是认可的。但现在还不能嘚瑟,这只是一个开始,想要真正融入老师的科研团队,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呢。
第一必须做好时间安排。进课题组做科研,你的大学生活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除了正常上课外,你的社交圈子会发生改变,你的生活安排会发生变化,以往一下课就奔球场的日子可能就没有了,一些打酱油的社团也没有必要去了。重新做个取舍,安排好时间。
第二要调整好心态。一般来说,本科生进组就是做科研助手,俗称“打杂”。因此,你需要适当给自己的热情降降温,做好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刚进组,可能接触不到什么专业的东西,接的活可能都是跑跑腿,打印个材料,下载个软件,处理个excel等等。千万不要着急,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第三要开始培养良好的习惯。从日常课堂学习到实验室的实践学习,其信息量肯定会成倍增加,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会感到无处下手无所适从。因此,在进组前,建议先去找一些文献,主要是练习一下信息检索,体验一下文献阅读,学会记笔记、找检索关键词、积累和分类整理文字材料。这些习惯的养成,可能不会直接提高你的科研水平,但会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先做好这三点差不多就可以进组了。至于有些朋友说的知识储备,我认为从事科研实践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形式,与其在进组之前漫无目的地啃教材,不如进实验室听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几句提示。而且,边做边学,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这样学印象会更深刻,掌握会更牢固。所以,收拾好心情,大胆去做放手去做吧。
为什么感觉大多数科学研究实际上也毫无用处?
希望你记住,人类的认知及应用过程是这样的:
哲学—>科学—>技术。
哲学是科学前瞻,科学又是技术前瞻。
只有到技术层面才算得上“有用”。
哲学就像在宇宙看地球,很多细节看不到,也可能看错了;科学就像在山上看山脚一片地适不适合盖房子,它比哲学有用,但是光看还是不会有房子。而技术是盖房子。
比科学更没用的是哲学,但是正是因为中国缺乏原生哲学,导致古代没有科学萌芽,也就没有基于科学的技术,近代被西方国家按在地上摩擦,到现在还有很多科学依赖、落后于西方。
这就像一颗植物,有技术是丰硕的果实,但是如果光盯着果实,不看看它的根、茎怎么生长,甚至有没有适合它的土壤,果实永远不可能量产,或者昙花一现快速消亡。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技术。你如果有兴趣了解中国古代技术史,你就发现中国古人那是极其聪明,他们很多人要说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超现代人,但是他们的那些技法几乎都失传了,只剩下零星思想。
果实总会摘完,花朵总会凋零,唯有土壤稳定长存。懂了吗?
这不是感觉,而是一个事实,因为科学的目的并不是应用,而是寻找最基本的规律,或者说是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怎么用是技术要实现的目标。
研究科学史的人,普遍把科学的诞生定义在17世纪,由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奠基。事实上,很多工作起始于公元前。
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最早诞生了数学,产生了数和形(几何)的基本概念。以数字为例,1、2、3、4、5……,你当然可以认为这些数字是有用的,最起码能数羊,能知道一个部落里有多少人,除此之外呢?它不能直接生产出任何物质。
如果您关注科学的历史就会发现,很多数学上的算法,都要超越同时代的应用。这些算法在其自身诞生的那个年代,没有任何用处,只是科学家们自己的思维游戏。
不要以为数学是如此,其实天文、地理、物理、化学这些东西都是如此。他们最早是贵族的一种“游戏”,贵族们从事这样的研究的目的,就是想在“知识”上压倒对方。只有那些有钱还有闲的人,才能有条件从事科学的研究。
不要以为只有中世纪的欧洲贵族是这么想的,其实就是到了现代也是如此,比如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的法国贵族德布罗意,他之所以从历史系转到物理系,就是因为他觉得,搞物理才是一个贵族应该干的事。
大名鼎鼎的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家霍金,他的成就主要是在黑洞的研究上,这样的理论能带来什么用处呢?至少在可以遇见的未来没有丝毫用处。
欧洲的强子对撞机,在找到了上帝粒子之后,进入维护期。然而上帝粒子有什么用呢?以目前的理论水平,你找不到上帝粒子的任何应用可能。
人类登月、探索火星、向太阳发射帕克探测器、向太阳系之外发射探测器,都没有任何实际用处。
在科学没诞生之前,技术的发展是一直领先于科学的。由于没有科学的支撑,不论是中外,在巫术理论下的技术必然举步维艰、发展缓慢。比如中国最早发明的指南针、火药,然而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支持,只能在阴阳五行的框架下去解释,这样的结果就是,这些发明长期停滞不前,没有任何发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学参与的科学研究项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学参与的科学研究项目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