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学生睡眠调查学术会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大学生睡眠调查学术会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超四成大学生零点后睡觉,七成大学生有失眠问题,备战期末和打电子游戏成晚睡主因,压力大造成失眠。对此你怎么看?
正值期末备考期,又到了大学生们突击复习、熬夜备考的时候。“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越睡越晚”已经成为众多大学生的通病,网络上甚至出现了“熬夜修仙”的流行语。有关调查显示:超四成大学生零点以后入睡;平均睡眠时长为7个小时、超两成睡眠不足6小时;“玩电子设备”是熬夜主因;约七成大学生有失眠问题;近四成大学生睡眠质量差。大学生压力真的很大吗?
“玩电子设备”成为大学生熬夜的主要原因,这个定论谁下的啊?大学生不按时睡觉还找个这么堂而皇之的借口,你出来,我保证不打你。
这显然是缺乏自我约束、没有生活规律,没有目标的一种松懈状态啊。
首先,晚上十二点之后睡觉确实是大部分学生的习惯,而且也确实是基本都加为打游戏打到很晚所以才睡得很晚的。
在期末考试期间,也确实会有很多人熬夜复习,也会经常到很晚才睡。
要说压力,其实真的没那么大压力。
失眠?在我看来也只是因为习惯了晚睡,如果早点睡反而不习惯了而已。
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大学生进入到了大学当中之后,确实没有人来约束他了,所以自然也就会慢慢变得越来越放纵自己。
自控力差一点的当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这个不稀奇。
晚睡,相信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人都会有。
对于大学生来说,因为打游戏而晚睡,本来也无可厚非。
还记得今年10月份新鲜出炉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成果吗?
三位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了动物、植物,以及我们人类如何调节自我生物节律,与地球的旋转保持同步。
生物节律是什么东西呢?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物钟。
科学家表示,如果我们总是扰乱自己的生物节律,打破自己的生物钟,就是在跟自己的身体,跟自然现象作对,得到的结果就是:容貌变丑,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免疫失调,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的诱发。
科学家用科学实验得到的结论,跟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不谋而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谓“天人合一”,人和大自然万物的协调统一是如此的重要。
我们的大学生,都是年轻力胜,身体非常强健的时候,这时很多人熬夜很大程度上感受不到熬夜对身体的直接伤害,因此晚睡、熬夜,到晚上12点以后,甚至一两点以后才睡的现象非常普遍。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真的是因为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吗?
其实不然。
总的来说,是个人效率的问题,是个人学习规划和生活规划的问题,也是自我管理的问题。
我读二本大学时,寝室11点才统一熄灯,这也就说明很少有人11点前睡觉,熄灯后即使马上躺下,也要玩玩手机什么的,最快也得11点半睡觉。有时寝室同学说说话,玩玩牌,喝点酒,那睡觉时间就更不能保证。至于失眠,我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大学期间的压力跟高中时比可以忽略。至于说备战期末,不至于熬夜那么夸张。
“玩电子设备”成为大学生熬夜的主因,很显然,这不是因为大学生压力大,而是缺乏自主管理、自主规划,大学没有明确目标,学习生活没有规律。
包括到了考试季,有的学生突击迎考,抢占图书馆座位,通宵学习,这并不能说明大学生学习勤奋,而是平时不努力,缺乏科学的学习规划。
要让大学生活积极,阳光,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大学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要有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意识。在基础教育阶段,我国学生一直被规划、被管理,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学习,缺乏独立性、自主性,进入大学后,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加之大学空闲时间增加,离开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后,就会无所事事,浑浑噩噩。
另一方面,大学要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质量监督和过程评价。我国大部分大学的课程教学,由于老师把更多精力用于科研,对人才培养不重视,对教学投入不够,进而***取用期末考试一次考试成绩计分的方式,学生也就***取突击应对方式应对考试。即便考试通过,也根本没有掌握这门课程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要让大学生平时就忙起来,不敢逃课,就必须加强过程质量监督和过程评价。这要求大学重视人才培养,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投入教学。
与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取严进宽出教育模式,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大学生也因此过得很迷茫,耗费青春。这一局面必须改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学生睡眠调查学术会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学生睡眠调查学术会议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