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狗屁意义没有。中小学教师根本就没有研究精力,没有研究能力。但还“研究”出来了,还得证了,是有人装傻?还是有人装瞎?如此浪费的***该追究谁的责任?当初,谁提出来的?能查出来吧?给教育,该给国家造成这么大损失,咋整呢?
多数中小学课题研究没有任何价值,纯粹就是编造数据和编制论文。从课题完成过程来看,从申请立项到结题往往只有不到一年时间,经历立项,理论分析,数据***集,数据分析,(构建模型),课题结论,结论实施,撰写论文,形成课题成果。对于一些自然科学研究,往往可以在一年里形成大量实验数据从而形成课题成果(不一定正确)。中小学课题研究面对的都是学生,通过对学生调查的数据和几节表演课实现教学效果或者形成所谓的教学模式根本就是扯淡。
由于很多中小学教师申请的课题都是省级甚至国家级规划课题的子课题,子课题的论文和数据又往往被省级甚至国家级课题组所分析***用,这就造成最终规划课题的基础数据失真,并进一步造成课题结论错误。有些砖家依赖这样的一些数据和子课题成果形成自己的理论,并推广所谓的课题成果,简直是祸国殃民。
这是中小学教师职称评比中最具讽刺意义的事情!让“科研”二字蒙羞!甚至让几十年来最具实践意义的教研都蒙羞!
一,撰写报告,向上级申请立项。报告咋吹,大家都应该知道!
二,到县教研室集中开会,教研员讲意义、目标、程序。
三,分组实施。以校为单位。
四,各校组织。今天听听你的课,明天听听他的课,当然,也的确按照“导入”“初读”“质疑”“深读”“释疑”“拓展”“写作或演讲”七个“阶梯”来进行的!可是学生根本没法完成!都是老师代替的!但报告不能如实写!
五,结题。各校把报告写“精彩”上交。最后,抽一个最擅长表演的女老师(她们最有表演天赋)演一堂课。
这是科研?我们通常讲一篇文章不大都这个思路吗?反正领导说:这,就是课题研究!就是新成果!我也沾了光!那,就是科研了咯!
好多人骂老师这,骂老师那的!其实最最黑的是教师的上级单位和上上级单位,这些搞行政的人每天没事干,为了显示自己的确在做事,每天想着法的折腾老师,各种开会,各种评估,各种检查,各种精神,各种学习,然后给老师评定职称,让老师挣回去用于改善生活的工资又掏出来,各种打点,各种发表费用,即浪费老师的时间又让老师增加厌恶感,最后钱也被收刮走,然后还被社会上的人骂,😄😄!当老师真好。这样每天应付上级单位安排的事,考虑自己生活,惦记自己的职称。老师们怎么能安心上好课,哪还有精力好好上课,所以说那些拿到职称的真不一定是好老师,那些没拿到的很可能是专心授课的老师。很多校级领导没给学生上过一天课,竟然是教授!是教授哎!
课题研究、继续教育、论文,可谓三座高山,但却是大而无用。
这些举措,本来是为了教师提高自身素养而备,但却形式化了,失去了其本来意义。只因老师只是"教书匠",对于一个匠人来说,没必要成为"专家",去掌握那么多新而用不上的教育理论。
一些新的教学技术如多媒体等有了硬件再去学也不迟。若是没有硬件,空学理论谁也没兴趣。
而课题研究,其实是"论文"的变种,换个更"严谨"的方式来研究,可这些课题明明是"专家"的活,偏要一线教师去研究,也就为了课题而课题,没有实际意义。
更可恨的是,职称申报必须要有课题,没有的话就一票否决!这让每年的课题发放时间成了"抢夺站",手快的几分钟就加入一个课题组,手慢的又得等第二年。
况且,课题的结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意味着在这一两年中是不能申报职称的,实质造成了不公平竞争!
其实没必要这么折腾,教书匠就是教书匠,成不了专家也不打算成为专家,只需要在讲台上无后顾之忧地上好课,课题什么的没实际作用,都还是折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