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毫无科研成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毫无科研成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感觉大多数科学研究实际上也毫无用处?
哲学是科学前瞻,科学又是技术前瞻。
只有到技术层面才算得上“有用”。
哲学就像在宇宙看地球,很多细节看不到,也可能看错了;科学就像在山上看山脚一片地适不适合盖房子,它比哲学有用,但是光看还是不会有房子。而技术是盖房子。
比科学更没用的是哲学,但是正是因为中国缺乏原生哲学,导致古代没有科学萌芽,也就没有基于科学的技术,近代被西方国家按在地上摩擦,到现在还有很多科学依赖、落后于西方。
这就像一颗植物,有技术是丰硕的果实,但是如果光盯着果实,不看看它的根、茎怎么生长,甚至有没有适合它的土壤,果实永远不可能量产,或者昙花一现快速消亡。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技术。你如果有兴趣了解中国古代技术史,你就发现中国古人那是极其聪明,他们很多人要说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超现代人,但是他们的那些技法几乎都失传了,只剩下零星思想。
果实总会摘完,花朵总会凋零,唯有土壤稳定长存。懂了吗?
一定要分清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我们平时总是习惯性地把二者合在一起,统称“科技”,此说法是不当的。
其实,科学是科学,技术是技术。
科学本身是无功利的,它本来就不是追求实用性的,而纯粹是对事物真相的研究和探索。所以,某些偏冷的科学研究,确实给人一种毫无用途的感觉。
但无用之用,恰恰才能产生大用。
技术就是为了追求实用的,而技术之母,就是科学。***如没有那些看似无用的科学研究作为基础,技术将无所依凭,根本无法发展突破。
最直观的理解,我们可以把科学研究者称为科学家或学者,而把技术人员称为工程师。
这不是感觉,而是一个事实,因为科学的目的并不是应用,而是寻找最基本的规律,或者说是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怎么用是技术要实现的目标。
研究科学史的人,普遍把科学的诞生定义在17世纪,由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奠基。事实上,很多工作起始于公元前。
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最早诞生了数学,产生了数和形(几何)的基本概念。以数字为例,1、2、3、4、5……,你当然可以认为这些数字是有用的,最起码能数羊,能知道一个部落里有多少人,除此之外呢?它不能直接生产出任何物质。
如果您关注科学的历史就会发现,很多数学上的算法,都要超越同时代的应用。这些算法在其自身诞生的那个年代,没有任何用处,只是科学家们自己的思维游戏。
不要以为数学是如此,其实天文、地理、物理、化学这些东西都是如此。他们最早是贵族的一种“游戏”,贵族们从事这样的研究的目的,就是想在“知识”上压倒对方。只有那些有钱还有闲的人,才能有条件从事科学的研究。
不要以为只有中世纪的欧洲贵族是这么想的,其实就是到了现代也是如此,比如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的法国贵族德布罗意,他之所以从历史系转到物理系,就是因为他觉得,搞物理才是一个贵族应该干的事。
大名鼎鼎的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家霍金,他的成就主要是在黑洞的研究上,这样的理论能带来什么用处呢?至少在可以遇见的未来没有丝毫用处。
欧洲的强子对撞机,在找到了上帝粒子之后,进入维护期。然而上帝粒子有什么用呢?以目前的理论水平,你找不到上帝粒子的任何应用可能。
人类登月、探索火星、向太阳发射帕克探测器、向太阳系之外发射探测器,都没有任何实际用处。
在科学没诞生之前,技术的发展是一直领先于科学的。由于没有科学的支撑,不论是中外,在巫术理论下的技术必然举步维艰、发展缓慢。比如中国最早发明的指南针、火药,然而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支持,只能在阴阳五行的框架下去解释,这样的结果就是,这些发明长期停滞不前,没有任何发展。
这不是感觉,而是个事实。实际上,大多数所谓科研成果的确没多大用处。曾经有一个对某国际权威期刊所刊登文章进行追踪的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观察,发现它所发表的文章绝大多数(85%)很快就过时了,没有引用、没人注意,最后完全消失在文献的海洋之中,有点用处的不超过15%。这还是权威期刊,而那些不权威的普通期刊,有用的比例就更低了,有人估计绝对不超过5%,也就是说95%的研究实际上是无效的,亦即无用的。
那么,是不是我们应该把无用的科研都停掉,把***集中到那5%的有效科研上就好了?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你事先并不知道哪部分科研最终是有用的,如果真想把这5%的有用科研找出来,所要花费的***可能比那浪费掉的95%***还要多!
这表明,科学研究中的浪费现象,对于探索未知世界而言,是个必要的浪费。就好像风险投资一样,大多数投资必然会失败,但那少数成功者,就能成千上万倍的挽回损失。所以对于科研人员,一要宽容,二要宽广,不要搞拔苗助长的事情,比如什么这学者那计划的,把***集中到少数人头上,也使很多人把科研领域当成个名利场进行投机钻营。而应该把科学研究当成一种普通的和普遍的工作岗位,让更多爱好科学的人进入这个领域,自由自在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失败不要紧,只要认真做。研究者队伍壮大了,并且不是混吃混喝居多时,取得更多有用成果也将水到渠成,只是个[_a***_]问题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从人才谈起。
人才大致可分为四类:天才、专才、通才和庸才。
天才是那种站在一个领域的最前沿,向前探索,开拓知识空间的人。
专才是那种把天才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人。
专才是那种用既有的生产力创造各种文明和财富的人,以及把某个工作做到极致的人。
庸才是那种只能在既定岗位上做好手边事情的人。
再来谈科学研究。
为了探索知识空间而研究,是天才们干的活。在探索过程中,研究者肯定不知道其成果有什么用,甚至都不能确认是否有成果。但一旦有成果,肯定有大用。
为了把天才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研究,是专才们干的活。在转化过程中,研究者也有不知道其成果有什么用,因为他也在探索中。但也有知道会在哪个领域有用的。但外人肯定不知道有什么用。
顺便说一下:以上两种人包揽了所有的诺奖。因为他们的成就通常是划时代的。
没有做出突破性贡献的科研工作者对这个社会有什么贡献?
科学研究从来不是个人单枪匹马在作战,即使是爱因斯坦,他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也不是凭空就实现的。爱因斯坦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设爱因斯坦出生在南太平洋一座小岛上,一辈子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座小岛,他自然研究不出相对论。所谓的“科学天才”,毕竟是极少数,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科学家,古往今来也不过几百号人,能上教科书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一个公理或者公式的,更是微乎其微。可以说,科学界绝大多数都是做常规科学,那种做突破性、开拓性研究的,毕竟是极少数人。
我举一个例子,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他是一个知名的天文学家。但是,朱进的名气不及霍金,霍金提出一个“霍金辐射”,科学界就凭这一个就可以做几千篇论文。那么,名气不如霍金的朱进就对社会没有价值吗?朱进可以做一些基础的科研工作,还可以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这些不也是贡献吗?
正是全世界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他们点点滴滴的小贡献,汇聚起来,才彻底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就好比李云龙的独立团,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能被上级记住的不过是李云龙、赵刚以及几个营长的名字,那些普遍的干部和战士,就没有贡献了吗?没有这些普通的战士,仅靠李云龙等少数人就可以打赢战斗吗?
真正有杰出贡献,并青史留名的。很少。在世界上对医学类贡献较大的说一些普通的研究人员和医生。在全世界研究人的身体机构人员有无数,只研究一个肝脏的你也有几十上百万人,研究心脏的科研人员有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可是你能说他们的研究没有意义吗?有很多伟大的发现,伟大的发明。伟大的治疗方式都是在这么多广大的普通的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上。进行创新和实践的。所以更多的考验人员是默默无闻的。
没啥大的贡献,和大多数人其实是一样的。
如果题主是打算从事这个,但感到迷茫。好玩就行了,不用想那么多。
如果题主是质疑科学工作者,我觉得目光不妨看长远一点,从整个宇宙的尺度来说我们都太渺小了,都没啥贡献。这么一想是不是就觉得无所谓了?
不过有个不对的观念。
目前来看我们可能没有所谓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只有目前正确的理论。所以不管什么理论还是需要人们一点一点去改进的。也就是哪怕论文只是评个职称,我这里说理科方面,也不会是毫无意义的。能发表到非垃圾杂志的文章,都有意义。哪怕没能改进,试错也有意义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被我们现在的知识或语言描述的规律,不是最终正确的那个。可以被我们定义的定义,不是最终正确的那个。理论研究,会一直往下走,也一直需要人来做。
你也说了正确的理论只有一个,错误的理论无数。你有没有想过正确的理论是怎么来的?你是相信有穿越者从未来来告诉我们?即使这样,谁告诉穿越者的?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穷其一生精力,毫无建树,但她们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就是试错。不要小看这些试错,这些都是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的试错,不是外行乱搞。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成功是千千万万失败堆积起来的。打个比方,可能不太恰当但是我觉得意思到了:高考状元不是因为他考了满分,而是有百万考生比他考的差。所以只要是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科研人员,都是值得尊敬的。对个人来说,没有成功,但确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科学研究是集体的事业,有时候我们会把荣誉归在几个科学家身上,比如相对论归在爱因斯坦身上,经典力学归在牛顿身上,确实爱因斯坦,牛顿,还有费曼等科学家都是个性很强,很个人英雄主义的人。这很容易使我们误解科学是一项个人的事业,但其实不是。
打个比方足球是项集体运动,破门得分就好比是取得了突破贡献的科研工作者,而那些屡屡破门得分的明星球员,如马拉多纳等人也是个性很强的人,但这不妨碍足球仍然是项集体运动。我们很难设想一个只有前锋的足球队,一场比赛的胜利,乃至一粒进球都和集体的努力分不开,我们承认进球的瞬间是激动人心的,取得进球的球员是才华横溢的,但他一人还是无法承包全队的角色。
牛顿确实厉害,但他的工作仍然是奠基在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工作之上的,而开普勒数学再好,他也必须拥有第谷·布拉赫穷其一生的实验数据才可能做自己的突破性工作。类似的麦克斯韦的方程组是在法拉第的实验基础上的。
探求真理,追求知识是超越个人的事业,这个朴素的道理从古希腊的时代大家就知道了。比如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曾提到有些天象是每八十几年才发生一次的。这样的观测是单独一个人不可能完成的,因为一个人的寿命其上限也就是一百年,要知道某个天象是近百年发生一次,就必须有个群体世世代代以观测天象为志业才有可能完成。
在古代,这个群体就是祭祀,就是哲学家,而在近代就是科学家了。科学家群体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比如狄拉克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本科来自一所并不知名的工科大学,他在那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老师那里接触到了最新的量子力学。那么你说这个默默无闻的老师对社会的贡献是什么?他最大的贡献也许就是启迪培养了狄拉克吧。
互联网制造出一个又一个首富,为什么实体经济就不行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很好的一个“为什么”。互联网看起来是虚的,实际上,互联网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并且可以重叠使用的“土地”,是无边无际的土地,无限大,更重要的是这块土地是免费的,并且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这块土地上开发,谁能在互联网上“种植”出新品种,新品种越受欢迎,他的财富就越高。
现在已经被开发的互联网大品种就是沟通与购物,搜索,阅读与视频,头条开发了阅读,谁能想到一个全新的品种,谁就有机会超越这些互联网的前辈地主。
现在看起来阿里腾讯头条财富做到了巨大的用户规模,其实还有可能突破,就看他们怎样思考新品种。放在无边无际的互联网土地上,他们还是小小的一部分。
比如,未来人工智能发达了,结合互联网,又可能出现新品种,到时候又会出现新的互联网大地主—富豪。
实体经济不是不行,而是没有互联网发展速度快,互联网是压缩了时间差与距离差,所以互联网公司总是发展神速。实体经济稳扎稳打,同样也有做不完的发展空间。比如医药,健康,物体的移动。
问题很不严谨,我是一名创业者,尝试回答。
互联网制造出一个又一个首富,为什么实体经济就不行呢?
事实情况是实体经济制造了无数个首富,互联网就那么几个蹦跶。我们用一个比喻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创业者像是一位在自己土地上默默耕耘的农民,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许多致富能手,譬如张瑞敏,宗庆后,陶华碧,张茵,尹明善等等。
二,互联网
一小撮种不好地,吃不了苦的创业者,他们去发明制造了一把斧头,斧头就是互联网。
斧头推销给农民,农民感觉确实比之前的镰刀好用,就选择付费购买使用。
斧头推销给街头混混,混混感觉确实比之前的木棒子好用,选择付费购买,这样斧头就变成了凶器。
三,致富
从2000年到2019年,中国历年首富中,有4年的首富是来自互联网的,占据20%;来自于地产行业的有7位,占据35%;地产行业是产生首富的第一大行业,这个很容易理解,毕竟几百万亿的房地产产生几个首富还是绰绰有余。
互联网首富出现的年份分别是2003、2014、2018和2019年。
2003年首富是网易的丁磊。
2014年和2018年的首富是阿里巴巴的马云。
2019年的首富是腾讯的马化腾
这个和互联网企业的模式有关系,互联网企业属于科技企业,互联网入围的这些首富不是因其固定资产多入围,而且是持有核心企业股票升值导致的,我们来看看曾腾讯和阿里的股票市值情况。
阿里巴巴
截止到4月18日收盘价,阿里巴巴股票市值4846亿美元,市盈率45.77,马云持有阿里巴巴股票大于8.9%左右,市值约431亿美元。
腾讯
截止到4月18日收盘价,腾讯股票市值3.7万亿港币,市盈率41.50,马化腾持有阿腾讯股票大于8.63%左右,市值约3193亿港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毫无科研成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毫无科研成果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