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罗钦顺学术会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罗钦顺学术会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有人说真理靠悟?
谢谢邀请
我赞同这句话;但是,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真理?我个人觉得真理必然是能够解决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说的清,道的明,能够推广并且应用的。它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而不是以某个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一种思想,是可以指导实践的。这种思想不是所有人都会产生,它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通过广泛的实践,不断深化总结,并且得到实践证明的而产生的,这才是真理。它既需要天赋,更需要后天的努力得到的;它往往是与常人不同的见解。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用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推进理论创新。所以说,真理是靠悟的。
谢邀,真理是指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规律,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无论人们认识,掌握与否,它都存在。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洞察,推理的认知能力和手段,它只能帮助人们更好的更快的认知客观存在的真理,而不是发明真理。
人们认识真理的唯一手段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总结才能逐步达到对事物本质最接近的认知,当然这里所说的实践既包括自己的亲自实践,也包括前人和他人的实践。没有人们的实践过程,就不会产生对真理的认知和掌握。在认识,掌握,运用真理的过程中,悟性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这里说的悟不是凭空的冥思苦想,而是指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对事物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洞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它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更容易使人们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悟性是人们更快更准确认识掌握真理的科学思维方式,但人们的悟性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也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史上无数革命先贤中唯有***创造了伟大的***思想的缘故吧。
因为说“真理靠悟”的人是明白人,知道者——有智慧、明道理的人!
真理、本体隐而不显,表相、现象显而不隐!现象背后,起决定作用的,那个看不见而又真实存在的东西是真理!
现象是不断变化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现象靠眼看、脑想,真理靠慧观、心感!现象具有暂时性,偏面性,局部性,真理具有永恒性,全面性和整体性!
所以,真理只能参悟,不能察看,看则不见,不见而自在!
我觉得真理不是靠悟,而是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秉承平等互利,给予大多数人好处与实惠的,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但凡正常和有文化修养的人,都知道哪些能做,而哪些不能为的,就是真理。已经立法的,通过实践,公认的,就是真理。***早就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悟指了解,醒悟,有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领悟道理或哲理等含义,人们平常所说的悟性、悟道、领悟就是这些含义的运用。
真理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对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正确认识。从人与真理的关系看,有人类对真理的认识、瑆解掌握、运用及发展三个方面。从对真理的认识看,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这期间,不仅需要在实践中了解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还必须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严密的逻辑思维即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才能达到;从对真理的理解和掌握看,对任何真理的掌握都需要刻苦努力加感悟理解能力,恍然大悟就是对真理解掌握后的愉悦心境表达;从对真理的运用和发展看,运用方向方式等选择,对运用结果的评价和总结及启示等等这些真理运用和发展的环节,都离不开了解、感悟及悟性等等能力,也就是认识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分析可知,从悟的含义及与真理的关系看,真理靠悟是有道理,但这种悟必须是一刻苦努力积极主动的行为,而不是闭门参悟。谢邀参考。
古代什么人有资格从祀孔庙?
感谢邀请,说到孔子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论语》了,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开创者,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剧史料记载孔子有三千多学生,其中身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被称为:孔门七十二贤。
好了言归正传祭祀孔子的活动是在孔子死后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他的故居改建为庙,起初只是私家祭祖的场所。 从春秋时期鲁哀公十七年起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了。公众祭孔活动则开始于汉高祖刘邦时期,据记载:汉高祖刘邦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十二月,从沛县回京师长安,路过曲阜以太牢祀孔。从此开了帝王祭孔的先河。
从此以后的各朝各代便陆陆续续有帝王和一些官员前往曲阜祭祀孔子。据《兖州志·历代褒崇孔圣典孔》中记载有11位帝王曾经亲自到山东曲阜祭祀孔子,次数多达18次,其中我们所熟悉的就有清代的康熙帝和乾隆帝,据说康熙帝在祭祀孔子时还发生过一次尴尬的事情。
据记载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南巡时路过山东曲阜时带领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并到孔林孔子墓前行一跪三叩之礼。起初康熙站在孔子墓前迟迟没有进行祭拜,而是用眼睛丝丝的盯着墓碑看,后来一个大臣看出了原因,将墓碑上“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王字用布遮盖住,康熙才跪下祭拜。
民国时期的黎元洪,袁世凯都曾经举行过大型的祭孔活动,直到今天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或是海外依旧会举行大型的祭孔活动。
孔庙有主祀与从祀,主祀者当然是孔子,至于从祀人员,历代从祀人数、标准不一。以明代为例,从祀人员包括配享、十哲、两庑先贤先儒。
孔庙大成殿(图片均来自百度百科,侵权请删,下同)
配享四人为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子、述圣子思,四配从唐代开始逐步确立,至清末基本不变。“十哲”主要是孔子***,来源于《论语》,“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唐李元瓘之说),十哲确立之后,也几乎未发生改变(清代增至十二哲)。主祀者孔子、四配及十哲均在孔庙大殿内部,而在大殿两庑,还有人数不定的先贤先儒。先贤先儒从祀从唐代确立,但直至清代,人员一直发生变动,历朝甚至历任皇帝,对先贤先儒从祀的标准都不统一,如唐代贞观年间以二十二贤有功于圣人之经而从祀,但也可窥见一定规律。
如明代,从祀的标准可以概括出来三点:
一是著作的多少。如薛瑄、吴澄等从祀,都是因为著作较多。在客观上,个人的著作是确实可见的文化遗产,著作的多少,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一个人学识渊博与否,甚至可以说,著作较多,代表一个人对儒家经典的贡献很大,所以理所当然成为从祀的标准。
二是个人品行的好坏。除关注本省著作多少外,也越来越注重从祀者的个人品行,特别是嘉靖年间孔庙改制以后,对从祀者个人品行要求越来越严格。再如吴澄,虽已从祀孔庙,但因曾仕元,被认为德行有亏,所以屡遭罢祀。
三是能够传播孔子思想。这一标准其实是要求从祀者有志于孔子圣学,能够传播孔子思想,换句话说,从祀者思想必须与儒家思想契合。
当然,孔庙从祀标准是复杂的,除上述因素外,其中还掺杂有政治斗争和学术派别的分歧,且上述三个因素,尤其是著作与德行,有时候是德行重于著作,有时候著作重于德行,有时候又需要两者结合。
孔庙祭祀的从祀,始于东汉永平十五年,即公元72年,当时从祀者为72***。唐贞观二十一年,即公元647年,太宗李世民以左丘明、公羊高等22人配享,首开先儒从祀于国学的先例。到民国期间,孔庙配享的先贤、先儒已达到172人,都是历代儒家学派中的著名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配享孔庙的都是那些人。
四配:“复圣”颜回、“述圣”孔伋、“宗圣”曾参、“亚圣”孟轲。
十二哲:子骞、仲弓、子贡、子路、子夏、子若、伯牛、子我、子有、子游、子张和朱熹,除宋儒朱熹外,均为孔子***。
东庑先贤:公孙侨、林放、原宪、南宫适、商瞿、漆雕开、司马耕、梁鳣、冉孺、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齐、公良孺、公肩定、枭阝单、罕父黑、荣旗、左人郢、郑国、原亢、廉絜、叔仲会、公西舆如、邽巽、陈亢、琴牢、步叔乘、秦非、颜哙、颜何、县亶、牧皮、乐正克、万章、周敦颐、程颢、邵雍。
西庑先贤:蘧瑗、澹台灭明、宓不齐、公冶长、公皙哀、高柴、樊须、商泽、巫马施、颜辛、曹血阝、公孙龙、秦商、颜高、壤驷赤、石作蜀、公夏首、后处、奚容箴、颜祖、句井疆、秦祖、县成、公祖句兹、燕伋、乐欬、狄黑、孔忠、公西葴、颜之仆、施之常、申枨、左丘明、秦冉、公明义、公都子、公孙丑、张载、程颐。
东庑先儒:公羊高、伏胜、毛亨、孔安国、毛苌、杜子春、郑玄、诸葛亮、王通、韩愈、胡瑗、韩琦、杨时、谢良佐、尹焞、胡安国、李侗、吕祖谦、袁燮、黄干、辅广、何基、文天祥、王柏、刘因、陈澔、方孝儒、薛瑄、胡居仁、罗钦顺、吕柟、刘宗周、孙奇逢、黄宗羲、张履祥、陆陇其、张伯行、汤斌、颜元。
西庑先儒:谷梁赤、高堂生、刘德、董仲舒、后苍、许慎、赵歧、范宁、陆贽、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游酢、吕大临、罗从彦、李纲、张栻、陆九渊、陈淳、真德秀、蔡沈、魏了翁、陆秀夫、赵复、金履祥、许衡、吴澄、许谦、曹端、陈献章、蔡清、王守仁、吕坤、黄道周、王夫之、陆世仪、顾炎武、李塨。
这是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单,几乎囊括了中国历朝历代所有的文化精英,他们的事迹加在一起,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
孔庙的从祀制度相当复杂,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不同的时期,由于政治和学术环境的不同,导致能够进入孔庙配享和从祀名单的人员不断发生变化。我就大致的讲一讲。
我们知道,孔庙在最初是私家庙宇,在汉代受到皇帝的重视,常常有皇帝亲自莅临孔庙进行祭祀,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孔庙才逐渐走出曲阜阙里的范畴,开始在京师建庙,并祭祀孔子。这标志着孔庙祭祀逐渐由私家祭祖的范畴向国家祭祀典礼范畴的演进。
到了隋唐,孔庙祭祀制度成为定制了,同时我们知道,古代祭祀礼仪中,祭祀对象往往不止一个,有一个主祭的人,同时也有配享和从祀的人,从祭祀礼仪中的地位上来说,主祭者大于配享者大于从祀者。而孔庙祭祀中享受祭祀的人员也大致按照这个顺序排列。孔子地位最为尊崇,所以是孔庙祭祀中享受主祭的人,其次的配享人员,则是孔子以下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最为尊崇的一批人,到孔庙祭祀制度定型以后,配享的人员就基本固定为四个人了: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而配享之下,又分了从祀人员,从祀人员中又可以分为两等,一等是十哲(一度也有十二哲的情况),十哲之下又是从祀的先贤与先儒,他们都是历史上的大儒。到了唐宋之后,配享的四人名单基本固定了(当然其间也有变动),但是从祀的十哲(十二哲)与先贤先儒的名单,其实是变动相当大的,这和当时具体的政治、学术有关,比如北宋王安石主持变法,实行新政,王安石死后,其政治地位仍旧相当之高,因此得以入孔庙配享名单,但是到了北宋末年朝廷中不少人将国家困境归咎于王安石的新党,南宋初年更是为北宋灭亡寻找借口而大肆攻击王安石,这直接导致其从孔庙配享名单中除名。
(从祀先贤先儒)
孔子之后,历朝历代,儒家都有哪些代表性人物?
孔子之后,儒家首推亚圣孟子,
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儒家思想先河。
宋代朱熹与程颐兄弟创立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善并确立了儒家思想不可动摇的地位,真正将儒家思想推向了不可逾越的巅峰。
明代王阳明重新阐释儒家经典,并开创儒家心学理论,自成体系。
自清以后只是效仿,不再创新,而重在诠释。
孔子不是好文化,好文化老百姓不可能在中国历史长河里受尽磨难有屈原无处伸张,好文化也不会被历史一次次冲击,,也不可能一次次在历史朝代一个个倒下!只有不会寻找创新世界文明好文化没有出息的人才抱祖啃老。我们的真的需要共同认可的文化后来人!正因为落后所有要抛弃!我们需要真正能够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好文化造福子孙千秋后代。
孔子之后其嫡孙子思绍述孔子遗教相传《中庸》《表记》《坊记》为其所作
亚圣孟轲主张性善论为儒家学派建立了严密的哲学体系被后人尊为亚圣和孔子的学说称为孔孟之道
荀况继承儒家重礼义思想主张性恶论认识自然著《荀子》
汉朝贾谊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加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阴阳五行化代表
扬雄:文学家儒学家《法言》《大玄》
李翱复性说著《复性书》
胡瑷、孙复、石介`提性命之学
邵雍:北宋思想家著《皇极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