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ct学术会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ct学术会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医学影像学的领军人物?
李果珍是集北美放射学会、欧洲放射学会终身荣誉会员和亚太放射学会金奖三项医学影像界殊荣于一身的中国人。她是北京医院放射科德高望众的老主任,作为我国放射医学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奋斗、奉献了一生。她首创以手和腕骨判断骨龄的研究,推动创建中国人正常骨龄标准。在2001年欧洲放射学年会上,86岁高龄的李果珍作了主题为“中国的科研人员正在使用功能MRI对针灸治疗进行量化研究”的演讲,引起轰动。
居胜红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创新群体骨干。他是东南大学二级教授、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主任。他自1992年开始任职于中大医院放射科,2006年获东南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至Indiana-Purdue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他长期从事临床影像诊断工作并开展科学研究,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主持完成多项影像诊断新技术研发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项目等。
这两位都是医学影像学领域的杰出人物,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威廉·康拉德·伦琴
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 X 射线(一般称 X 光)以后,医学影像这个词汇才得以出现。1896年,X光正式运用于临床医学。1914年,汉口天主堂医院引进湖北第一台X光机,到了1招生0年后还是出现大型的X光机,断层摄影和介入放射也开始兴起。
1***0年以后,核磁共振、超声、血管造影等相继问世,到这个时候医学影像学才初步形成。
到了二十一世纪,PET-CT的出现成为了医学影像学的革命性转折,它的出现得到医学界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医生有没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作为这个话题的被邀请者,见识远不如话题的专业先进,所以只能用短浅的眼观看待这类大问题。不过有一句话可以概括机器与人的关系,那就是机器只能帮助人类减轻劳动强度,或减少劳动力度。智能机器也应该如此,不会太大超出这个范畴。换句话讲,智能机器有智能编程,都需要人去操作,这个机器才能正常运行,否则就是一堆废铁,成为废品收购站的废品。所以从这些小常识可以看出,智能机器人不可能替代医生这个行业。不过它能替代某些人力岗位,比如医导,用以咨询服务,在人体手术时,肉眼难分辨的大手术,智能机器人就完全替代医生的手工操作等等。所以不用担心自己儿子读了医科大学会没工作,放心的让他们去学习医疗本领,更不用担心医生这个行业会被智能机器人替代。因为智能机器人是人类用[_a***_]创造出来的帮助人们减轻劳动所用,但不是用来专门替代医生行业的。
谢邀!我非医生,回答难免不中肯,只能谈点浅见。对于医生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对于筒单的,机械程序性的肯定被取代,比如一些轻微的外伤包扎外理,检查,化验等,我想是可以的。而对于较重症的,复杂性的,我想无有可代替的可能,因为人的身体是一杂复杂多变的物体,其医治方法是千变万化的,不是程序式的,在这一点上,西医的一些治法还有可以被代替的可能,在中医上,要想全面被人工智能所代替,可能有点理想化,因为在中医上,同一症状的表现,其发病原因,部位,机理,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单元,有时是多元的,其复杂性,随机性,变化多样性,非是人工智能编程所能设计出来的,况且在用药方面,中医的使用更复杂了,如中药的药性因其产地,煎制,用量的变化,药性的主性付性,其阴其阳都在随时变化,还有中药的煮制过种向火侯也因其药之不同,病症,病情的不同也随时在变化的,这些也非人工智能所能预先设计出来的。所以说,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一部分医生,但不可能全部都代替。还有,在治病过程中的情感治疗影响,也非人工智能所能代替的。我认为,人工智能到底只不过是人类智慧的代替机能,而非万能,否则将是人类的悲哀,而非人类的福遇。以上是我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