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科研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科研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包括哪些方面?
教育教学成果指教育科研人员(包括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对某一教育科研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实验、行动研究和思维等一系列研究活动,获得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为论文、科研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等。
1、具有研究价值。
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具有科学性。
主要体现在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明确,理论科学合理,事实真实充分,有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3、具有创新性。
课题反映新的内容,反映时代特点,反映新的视角,应用新的研究方法,是没有做过或做过却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具有可行性。
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本人所具有的理论水平、知识、能力、专长、经验、基础,对课题的理解程度、兴趣、资料掌握的是否深入和广泛。
长娥一号到嫦娥三号的发射成功主要成果是什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一号卫星在这里由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经过18天时间飞行最终进入环月轨道。根据飞行计划,嫦娥一号在奔月途中,应该安排3次中途修正。然而,由于卫星轨道控制“非常精准”,嫦娥一号只实施了一次中途修正。
进入环月轨道后,嫦娥一号拍摄的月球照片源源不断地传回地球。2008年11月12日15时05分,由嫦娥一号拍摄数据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公布。这是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图中最完整的一幅影像。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在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一号准确落入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月表指定区域,成功完成硬着陆。撞月过程中,CCD相机实时传回了清晰的图像。
嫦娥一号任务的“完美”实施,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迈入深空探测新时代。
嫦娥二号:创造多项“世界第一”
作为我国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嫦娥三号:将实现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
长娥一号到嫦娥三号的发射成功主要成果包括:
1.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和登月任务;
2.验证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火箭、探测器和着陆器的可靠性和性能;
3.成功实施了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获取了大量月球表面的图像和数据;
4.为后续的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任务奠定了技术基础;
5.提升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声誉和技术实力。这些成果对于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_a***_]具有重要意义。
长嫦一号到嫦娥三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任务的主要成果包括:完成了月球软着陆、巡视和返回任务,成功实现了月球背面着陆和巡视,为深入探索月球提供了重要数据和图像。此外,这些任务还为中国的航天科技和探索空间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信任和尊重,彰显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综合实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科研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科研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