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垃圾学术会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垃圾学术会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如何改善学术界存在的某些急功近利、论资排辈、学术造假等不良风气?
- 为什么感觉现在越来越多搞科研的人都说自己产出的是“学术垃圾”?是否会有那么一刻觉得自己的研究有价值?
- 高校学报是最大的学术垃圾产地吗?
- 博士科研不争气,上海交大博导骂学生垃圾白痴的事,您怎么看?
如何改善学术界存在的某些急功近利、论资排辈、学术造假等不良风气?
要塑造正确的学术人格关,培养严谨的学术人格把社会公认的价值观规范体系,行为模式等融入到个体的人格中,完善研究者的人格的人格取向,重塑学术研究理念,培自尊自立,严禁的学术人格。重视和加强学风建,思想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
把学术研究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加强学习,提高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自觉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强监督机制,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应坚决查处,务必是行为人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让其他人从中受到教育与警示同时应完善相应的举报制度,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对学术不端的行为,要予以严格的查处,批评和处罚,同时对学术上的创新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于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要给予认可和奖励,只有建立起学术上的监督和奖罚相结合的机制,才能有效改善学术界不端行为。
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当下学术研究出现了严重的功利化倾向。这一倾向不仅扭曲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功用,而且使学术异化现象泛滥,以至于“现在的学术研究太缺少最丰富的思维者精神,各种各样的异化现象都成为精神叫化子”。对这种学术异化现象“必须花大力气予以抑制,否则,学术研究便会枯萎以至衰亡”。
要想抑制学术异化现象,首先必须找准其症结所在。学术异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科研管理体制、学术评价机制、学术领域的恶性竞争、研究者个人诚信意识的淡化、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风气等等。在这些因素中,哪一个是最直接、最主要、最起决定性作用的呢?笔者认为是学术评价制度。
在学术评价制度中,学术评价的标准是核心。学术评价标准是学术研究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这决定了有什么样的学术评价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术研究态度、模式和结果。
当下通行的学术评价标准和考核制度逼着学者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学术成果是知识的沉淀、思想的结晶,如果违背规律,臆想产出的“多”和“快”,必然导致“质”的下滑。然而,遵守考核制度带来的是现实利益。在利益面前“规律”是脆弱的。
分析现行的学术评价制度,我们发现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量化”。“量化”评价看似公平公正,实质上却很难对学术成果的有用性进行把握;尽管,在进行学术评价时也注重对“质”的考察。但评价学术成果“质”的办法往往是看论文发表期刊核心与否、著作出版社权威与否、课题级别高低等等。这种办法貌似客观,实际上却有失公允,并且还会带来更多的后续弊端。
事实上,这种学术评价标准还是一种“懒人”标准、“好好先生”标准。评价者不需要阅读学术成果,只消看看论文发表期刊、著作出版社、课题级别,然后动动尺子测量厚度、长度,动动计算器计算字数、分数,就能给出“客观”的评价了。这一标准似乎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识得字的中学生,只要没有智商问题,阅读一下考核办法,就可以考评大学教授了。然而,思想是不能用尺子测量的,精神也无法按字数计算。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五千字的《道德经》怎能抵得上一篇三万字的硕士毕业论文呢?
片面以“课题和著作多寡、论文发表期刊是否核心”评价学者能力、挂钩学者发展,导致了学术平台商业化。商业化的学术平台又催生了学术成果的“垃圾化”和“泡沫化”。如我国现在论文数量世界领先,引用率排名却很低;论文至上和“SCI”崇拜主义盛行等等。
学术的价值在于“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将来”。但目前部分科研机构推行的量化的评价制度带来的却是价值观的扭曲。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论文的发表、著作的撰写,不是因为有话要说、对社会有用,而是为了毕业答辩、为了科研考核、为了职称评定。东西出来,不管如何来的、有没有社会价值,就可以拿去评教授了。不得不承认,学术研究在某些人那里正逐渐堕落为争名逐利的工具。
研究者以学术研究实现自身价值、满足利益诉求,毫无疑问是正当的。关键是如何摆正学术研究“对社会的有用性”与“对自身的有用性”的关系。
我是经济观点,以理性思维谈教育。
真挚的希望您看之前点个关注吧!
您说的这些状况都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如何改善还得从源头解决,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还是和大环境有关,因为评奖评优有年限规定,非升即走,使得人们不得不***取一些手段,因为“保命”是第一位的,先稳住再说,不然一切扯淡,而且,利益使然,因为只有论文有了,一切都有了,在这种诱惑之下,谁能不动容呢!再者论资排辈其实也算是一种选拔模式吧,只是现在这种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发展需要了,但是还没有更好的方式来替代它!
没有耐心等你
其实大部分年轻学者正是身强力壮,创造力丰富的时候,都是即便你创造力丰富,要做出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实没有耐心等你那么久,所以只能是把那些创造力用在磨短剑上面了,而当到了一定职位的时候,创造力又跟不上了,如此循环往复,当然就变成了这种怪现象了。
我的观点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这种问题,关键在于破和立,破大环境这种怪现象,立一种能够既能够保障年轻学者,又能激发其创造力的好环境,当然,改变涉及的利益群体太大,破立谈何容易,只能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得一步一步来,一蹴而就的改变是不切实际的,但是我们应该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多努力,少抱怨,改变需要大家齐心协力!
为什么感觉现在越来越多搞科研的人都说自己产出的是“学术垃圾”?是否会有那么一刻觉得自己的研究有价值?
有越来越多的人说自己产出的是”学术垃圾”,这是不幸中的幸事,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清醒和反思这个问题了!
为什么要搞”科研”?最初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科学技术问题,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就像当年我们搞原子弹,有了它,可以化解很多压力和问题,所以不管多大代价都要搞。
那时候,科研工作很纯粹,也没有附加的利益,能够参与的人也很少,参加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就足以支撑研究人员踏实工作。
后来科研工作逐渐扩散到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科研逐渐成为一种普通的职业,逐渐成为一种谋生的方式,它的价值认定逐渐变成了科研人员的收入。
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科研领域,[_a***_]、经费、论文成为个人和单位的考核指标,很多都成了为了科研而科研,脱离现实,闭门造车,产生的成果自然就没有多大的价值。
由于现实的发展,今后这种低价值科研将会
这个在文科领域尤其明显。将功利作为学术唯一目的是学术的“造粪机”,重数量和层级,轻质量和创新,重门阀和团队,轻思想和实践。在学术体系中,“引述+话术”大行其道,沉下心来把科研跟人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术成果越来越少了。
因为论文与绩效挂钩,而且评职称也有论文要求。因此大家都拼命的拼凑论文,越多越好,级别越高越好,这些都与现实利益相连。
如果没有研究出什么成果怎么办?那就是生吞活剥,东拼西凑,将别人的观点和成果抄袭过来,根本没有什么新意。如此一来就产生了大量的低质量的学术垃圾,对学术的发展毫无意义。
为了论文发表而写的论文,根本就没有实质的解决问题导向,也不具备阐述科学原理的作用,对后续研究者没有帮助,所以是科研垃圾。每年能有1-2篇真正的论文已经很棒了,有人能发表十几二十篇论文,可想而知。
我觉得好多文章就是垃圾文章,为科研而科研,为发文章而科研,为待遇而科研,为帽子而科研,为官位拿项目而科研,现在不仅是学而优则仕,而且是科研优则仕,某院长公然在会上讲谁重视本科教育,要的是国家级课题多少项,sci顶级文章多少篇,国奖获得多少项,那些数字多光鲜。可以从这些话中体会高校的教育科研现状和走向。
高校学报是最大的学术垃圾产地吗?
角度不同,有的人看是垃圾,有的则是黄金。看法不同,认识角度不同,如果没有那么多期刊,那么多文人靠什么平台搞学术。虽有鱼龙混杂,但这确是有利的一面。如果太少,砍去一大半,真的有用的将无平台,反到是易被人霸住,不松口。学报,期刊等米下锅,或是了上顿没下顿,这才会社会化,多元化,在众多垃圾中可能走出一遍很有启发的东西,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不怕多,怕就怕没人慧眼识珠。不怕乱,要学会乱中取利。
博士科研不争气,上海交大博导骂学生垃圾***的事,您怎么看?
几方面原因吧:
第一,可能这个博士是个书呆子,实在不开化,忍无可忍——我见过的书呆子博士还真不少,有的是书呆子加偏执。当然,优秀的也不少。
第二,导师本身性格暴躁,缺乏耐心,或者人品不好,这样的导师,每所高校里都会有一些的,比如我以前的导师,呵呵……
第三,压力所致。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当心中所想和眼中所见差距太大,丧失理智,骂个人什么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吧?
话又说回来,学术界也不是什么净土,骂人就骂呗,不要一跟学术界联系起来,就变成了天大的事。都是两只眼睛一张嘴,别低估任何人的智商,也不要高估任何人的德商,同类而已。
我觉得这个老师的做法非常不合理,作为导师如何能够指导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这是一个导师的基本的职责。只要你选择这个人作为你的学生,你就应该根据他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指导。
我前16年曾经在美国做过一年的访问学者,与美国导师也有一年的交流。我个人由于语言的关系在跟导师的交流过程当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导师真的是非常的用心,也非常的细心的对我进行指导。
所以说,我觉得觉得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从导师的职职责角度看。
教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如果一个学生能够跟导师一样的进行科研,那导师的职责又何在呢?那还需要这样的导师吗?作为一个合格的导师,应该在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指导,不仅仅包括在学业上面,甚至在生活上面都应该对学生多加关注,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一个良好的科研团队,大家能够共同发展。
第二,从职业道德上来看。
现在我们非常强调师德。师德不仅仅是在教学上面要与学生有良好的沟通,其实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的形象,这种形象不仅表现在科研方面,表现你的行为上面,也表现在老师对于学生的态度,语言等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教养的老师,不应该对学生出言不逊,说出这样的话。
第三,从人与人之间交往来看。
即使我们劈开这种师生关系,就是在日常人与人交往过程当中,也不应该对人加以如此之侮辱。因为这样的话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可能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发展,甚至有可能会导致他们人生的心理的畸形。目前我们也看到不少学生,最后因为忍受不了老师的这一种压力语言上,科研上教学上的压力,最后跳楼的***。
也许有些人会说,这些学生确实是有一些问题。但是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怎么去处理这样学生的能力不同的问题,老师应该有自己的具体的方法,因为我们说教学毕竟是一个因材施教的过程,学生能够考取博士,那么说明他在学术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基础。
教师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的不足弥补上来,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硕士和博士。所以,应该***取正确的正当的方式和方法,不能太过激。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有不同意见,请在评论区留言。
博导怒骂博士***、垃圾,可以看出这位博导平时的霸道、傲气、唯我独尊的人性本质。具备这些特质的博导,应到自幼处于你很聪明、你很厉害如此赞美中一路走过来,也让这位博导思想潜意识认定“自己就是这个世界最聪明的人”,成就了博导“目空一切”的处世方式,甚至稍不如意,就会开口大骂不止,以自己为所有中心。
当然,能够成为博导的人,也绝对不是一般人,应到处于某一领域学术的前沿带头人,确实很了不起,单从学术专业上讲,博导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科学生产力的创造者、创新者,特别是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应当得到全社会和国家的极大尊重。
然而,不管你处于人生、事业、科研什么地位?起到什么作用?学会、懂的最起码的对人格的尊重,也是最起码的做人的道理,因为,即时博导做的所有成就,归根结底都是为人服务的,失去对人性的尊重,一切科学都会失去存在的根基,显得毫无意义。
我一个平头老百姓,不敢妄加评论博导的事情,但我至少明白一个道理,人与人不管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最起码的相互彼此尊重是必须的,如果失去这一基础,人性何存?科研何用?和谐何存?社会何立?……
一,博士导师象泼妇一样骂人,说明修养差,没有素质;二,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一点小进步、小突破也很难,博士未及时在科技上取得突破,可以理解,至于实验方法,肯定是熟练掌握了的。三,科学技术研究难,我举例:1982年,冶金部要求中南工业大学做氧化锑浮选实验。该校成立了研究小组,经过5年实验,于1987年,写了一份实验报告,结束这项研究。1998年,我在湖南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部找到了这个实验报告,得知通过加入硫酸锰、水玻璃等药剂,精矿中的锑品位可以达到30%,锑回收率可以达到70%。我当时纳闷:按着这个实验结果,完全可以投入工业生产,可以生产出合格产品,而且有利润,那么,为什么锡矿山闪星公司没有把它工业生产呢?我按照实验报告上的流程和药剂做了验证实验,结果与报告完全不同,无法做出合格产品,精矿中的锑品位和回收率根本达不到报告上的数据。2010年前后,中南大学的博士生又来到锡矿山北矿,装了三次氧化锑矿矿石做实验,没有突破。氧化锑矿浮选至今没有突破,是世界难题。我想如果哪个博士选择氧化锑矿浮选做实验,恐怕7年也毕业不了。
骂的好 ,相当多的博士只是会应试,工作能力不行。还有相当多的博士,不是为了作什么事业而读博,是为了获取好的待遇,所以,博士不少,含金量就难说了。估计这个导师是恨铁不成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