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可笑的科研成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可笑的科研成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科空负热情,难出成果是实情还是偏见?
原创思想,这个问题实在是搞笑,民科就是不在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不吃皇粮的科研人员,看看今天的高校毕业的科技人员,还有几个吃皇粮?可以说绝大部分都在民企,华为,阿里,百度,腾讯,......以珠三角,长三角为最。况且,官科六十余年来,一直唯西方科学思想的马首是瞻,几乎没有原创思想,没落并被民科取代是必然的。
所谓民科,权且认为是民间科学爱好者吧!实际上,没有必要太过认真地去定义这个概念,国家正规科研机构之外的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真是不少,出了成就的人也不在少数。问题是,总有一些人在这个未必鸡肋但貌似鸡肋的角落里,自命不凡,哗众取宠,但终因才疏学浅而授人以柄,自取其辱。殊不知,即便是体制内正规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终其一生,能做出显赫成就的人也是凤毛麟角而已,大部分人,包括很多优秀的科研人才,也只是在科学研究这座宏伟的大厦里默默无闻地耕耘着一小片专业的“土地”而已。
美国的比尔盖茨,大学一年级就退学了,以开创性的DOS系统,开始了他的创业,也开始了个人计算机的新时代。中国的求伯君,不甘在国家的所谓正规单位碌碌无为地做一名普通的程序员,仅凭一己之力,攻克了计算机汉字处理的关键技术,也开创了信息化时代中文信息处理的新时代。以上两个例子,一定有所谓民科人士无比愿意拉来做自己的“虎皮”,只是,他们总是在哀叹自己生不逢时,而且,时不再来。以上这是在技术和应用领域。有的民科人士“有志于”基础科学的研究,但大部分是仅仅触及了一点点皮毛的好奇心态而已。基础领域的研究,有大家说过,思想实验是不花钱的,就像爱因斯坦思考相对论那样,可是,外行人知道那样的研究需要多么强大的数学理论功底吗?往往是,一说到数学,一众民科一哄而散,然后就没有了然后。😄
我们需要科学知识,我们需要科学素养。那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工具,那也是我们更好地对待自己对待生活的前提。真正地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会使一个人更加理性地思考,更加理性地行动,更加理性地生活,而不是误入歧途,沉湎于白日梦而无法自拔。
这个问题应该说大部分是对的。因为专业的,或者说合格的专业人士具有更扎实的理论功底。因此,更多的科研成果,也必然是由专业人士所提出以及创造。
不过,也不能说民科全无作用。民科可以算是专业人士的必不可少的后备人士。有广大民科的存在,对于科学的更大普及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民科中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思考,对推动科学的发展功不可没,不能全盘否定。成果的得出也并不是只有少数人创造,他离不开各个层次人的共同推动与创造。民科非常重要,他们中也有很多会进而发展成为专业人士。
民科的确是空负热情,难出成果。
民科的世界是一个形形***、成分驳杂的世界。能否出成果,不能一概而论。
一、骄傲自负、浅尝辄止的民科。这类民科水平各异,但有个共同点,就是不与他人讨论交流,一味宣传自己的观点,拒绝承认与他人知识面、知识结构、研究深度的差距,对他人理论视而不见。这类民科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成果的。
二、有科学素养,没研究与交流平台的民科。这类民科能提出可以自洽的独到观点,但难以提供权威性的数据,顶多能为专业人士拓展思路,为他人做嫁衣。
三、有科学素养,也有研究条件的民科。这类民科默默无闻独自研究,不被注意。但不乏有石破天惊的理论产生,对整个科学界产生深远影响。在我国当前的***制度与科学研究阶段与氛围等现实情况下,很难达到这种出成果的条件。
综上所述,民科几乎是没有出路的。
民间还是有很多成果,只因平台不一样故相差千里。举个简单实例,四川丘陵地区的打谷机原来到是脚踏做动力的,即累人且速度慢,最先是机修工人改为电机做动力,后又因为电机需牵电线麻烦又担心安全,又改用废弃摩托车汽迪机做动力,这下就方便多了,在这之后便是厂家直接生产。厂家赚钱,谁会记住这有创新思维的工人。
为什么说生化环材四大天坑?读硕博之后做科研,出成果,进高校不是都很有优势吗,说坑的指的是找工作吗?
真经当年上高三的时候,校长给我们开会,说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最有前途的专业就是生物、材料,说未来的国民经济发展绝对离不开这两个专业。
当时我们深以为然,我有个同学当年考上川大,因为没进入生物专业,大二的时候又退学回去复读,后来考上兰州大学生物专业,又考上苏州大学研究生。结果毕业时发现没地可去,最后去了一家专门写论文的公司。不过现在出来创业了。
真经本科也是学材料的,是金属材料方向,不过不是自己报考的,而是[_a***_]的。当年我们学的课程总体比较简单,个人感觉比较水。到了本科毕业,找工作倒也不难,就是就业质量不高,不少同学去做建筑材料、管道材料、还有一些去了南方的制造工厂,总体感觉就是需求量特别大,但都是些相对苦逼的活。
所以,个人觉得,四大天坑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这几个专业的“坑”深浅不一,“坑”法也不一样。
最坑的应该算是生物,个人认为,学生物如果不上研究生不上博士,基本上等于白读。生物确实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专业,比如现在的疫情,就需要生物医学专业来解决。然而中国的生物的科研不错,但产业还很欠缺。真经有个同学是生物学博士,毕业后自己创业,他的体会就是,生物类企业,只需要两三个专业人才,其他都招农民工就足够了,所以市场上并不需要生物的本科生,生物本科生干的工作,农民工培训一下也能干。
其次是材料和化学。这两个专业比较类似,其实都不难找工作,但由于都是在制造业,所以往往收入比较低。
而环境工程,个人觉得随着国家对环保重视,不应该算是天坑专业了,这个专业目前比很多工科专业的发展都好。
以上主要是说的本科生和普通研究生就业问题。总得来说,生化材的就业质量确实不高,而这又导致这几个专业考研率比较高,甚至读博比例也非常高。这样就会把就业压力传导到博士研究生。
由于前几年国内重视SCI,而生化材又是SCI的重灾区,所以生化材博士就业又成了拼论文的战场,没有几篇一区二区论文别想进高校。而这三个专业海外归国博士又特别多(因为国外也不好就业),所以博士的竞争也特别激烈。
本科难找工作、博士也难找工作,这才是这三个专业被称为坑的最主要原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可笑的科研成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可笑的科研成果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