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科院研究氢气安全项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科院研究氢气安全项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第一颗氢气弹的创造者?
于敏,核物理学家。1926年8月16日生于天津市宁河县。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曾任该院副院长。
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4位著名科学家获此殊荣。
于敏如今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这既是国家对这位“氢弹之父”几十年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继孙家栋(2009年)、程开甲(2013年)之后又一位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的“两弹一星元勋”。如果再加上之前邓稼先曾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钱学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等,“两弹一星元勋”们已经多次获得国家科技奖的最高荣誉,这是人民对建国之初为中国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的最好报答。
中国第一颗氢弹是钱学森发明的。
1967年6月17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试爆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我国只用了两年8个月,发展速度之快,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关信息
氢弹爆炸时,作为引爆装置的***首先爆炸,产生数千万度高温,促使氘氚等轻核急剧聚变,放出巨大能量,形成更猛烈的爆炸。
在氢弹爆炸成功的同时,中国***重申:“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于敏。
2019年月29日荣获“共和国勋章”荣誉称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他的生动写照。
此前,因工作的保密性他隐姓埋名长达28年,直到1999年9月18日,他才重回公众视野。因在核物理领域的巨大成就,2015年初,身为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的他,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3月31日,获得由凤凰卫视联合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文媒体和机构评选的“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他就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1926年8月生,2019年1月16日逝世,享年93岁。青少年时代他在抗日战争沦陷区度过,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记忆。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便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1944年考进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后又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转到理学院物理系。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科院研究氢气安全项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科院研究氢气安全项目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