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科研成果被抄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科研成果被抄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窃取他人劳动成果犯法吗?
如果劳动成果为实物,则犯***罪(刑法第264条),***罪是指以违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屡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做法。
二、如果劳动成果为非实物,如知识产权,《民法典》中限定了6种知识产权类型,即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并限定了知识产权的民法保护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也在第七节,以八条的篇幅,确定了知识产权犯罪的有关内容,从而确定了中国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规则。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发明奖励条例》等单行法和行政法规也都对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作了限定。
如果劳动成果为实物,则犯***罪,***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三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或者***,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如何看待北京理工大学某硕士生被指几乎一字不差地抄袭论文?
北京理工大学属985工程的名牌大学,能够考进此校的硕士研究生应属于学霸级别,智商指数较高。难以想象,此生竟“几乎一字不差的抄袭论文”。抄袭之风不可长,必须予以处罚!但,***无孔不入,学术界概莫能外。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导师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学生了。就此意义而言 ,以从轻处置为好。
若真有这种情况的出现,对那位硕士生来说,那是特别丢脸的一件事。是学术不端的表现,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如果是学位论文全部抄袭,其论文是很难通过答辩,获取学位。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是其论文第一读者,导师发现的机率极大。学位论文在答辩之前,需要经历过查重、盲审,最后才是答辩环节。有的大学在答辩之前,还有预答辩,所以说抄袭的学位论文是很难通过。
没有基础研究的科技大国,都是抄袭,耍流氓,你认为呢?
中国不是没有基础研究的科技大国。
应用才是硬道理。
真科技是实践出来的。
制造即科技。
商用模式创新即技术创新。
在法治社会,还是要从法律层面去评判你说的那些行为,而不要从道德层面去评判(因为道德这个东西是因人而异的。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世界上的技术从法律角度分为两类:
一类是“专利技术”,第二类是“非专利技术”。
在法律层面,只有专利技术是必须经过专利权人许可才可以使用的。
对于“非专利技术”,无论它是基础层面的技术,还是应用层面的技术,都不受法律保护(技术秘密除外),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是可以无偿使用的(当然如果请别人传授技术是需要付费的。但是,自己没找人传授就掌握了,则不需要付费)。
对于“专利技术”,无论是基础层面还是应用层面的技术,都是需要专利权人同意、许可才能使用,否则就是侵权、违法。
人类现在使用的现代基础数学、基础化学、基础物理学等等,确实是发达国家首先研究出来的,这是客观事实。不承认这个事实,只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但是,在法律层面,这些基础数学、基础化学、基础物理学都不是专利。按照法律规定,都是可以被无偿使用的(前提是“你”自己能掌握这些东西,这既不违法,也不可耻。
对于现代前沿的一些基础性技术研究,特别是偏重应用的那些基础研究,有一些是已经被发明人申请了专利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科研成果被抄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科研成果被抄袭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