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社科院研究所项目经费来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社科院研究所项目经费来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考研选择大学,还是研究所?
因人而异。
读研究的优点有:①接触到的项目多,提前积累实习经验。②科研经费充足,待遇好(同时工作量大)。③导师带的学生比较少,更能学到东西(主要是通过项目)。④毕业后大概率会在所里工作或者读博。
缺点:①工作氛围比较浓重,没有当学生的体验,课余时间少。②如果不能留研究所,出来找工作不太好找,而且有一些单位只招高校学生。③由于研究所都是乙方,工作会很累很累。
高校的优点有:①你还能感受到你是一名学生,就是导师压榨,你还是可以感受到的。②就业时选择面要比研究所广。
缺点:①补助少,大部分学校一年只有低保6000。②如果碰到无良导师,只有被压榨的份,而且一般是没有劳务费的。③如果不努力,有延迟的风险。
大家好,我是高校专业那些事, 今天也简单讲一下,考研是选择大学,还是选择研究所
中科院的研究所分两种,在去年已经完成了所有分家任务,一大半优秀的国科大给抢占,一些比较边缘的京外的给了中科大。中科大大概占了合肥的所有研究所,然后合肥市外的研究所大概有南京天文台,苏州纳米所,金属所等,比较少,实力比较一般。
就是在中科院的研究所读研:毕业证要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毕业证,要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证,没有其他的毕业证,而且毕业证上不再出现研究所的章。
如果你选择就业,就去高校。如果你选择科研,那就看你的专业了,有的研究所不管是资金、师资、平台等也不如某些高校。如果你的本科院校不行,但你又想搞科研,但又考不上清华北大这些顶尖高校,研究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大学,因为大学的学术氛围浓厚一点,总会让你感觉到自己是个学生,而研究所相比大学而言,很多时候会感觉自己像一个上班族。因为毕竟选择考研,很大程度上还是不想直接进入社会工作,所以我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大学。那么客观来说,大学和研究所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1:高校根本属性还是学校,以育人为主;研究所算是单位,可能工作成果更重要一些。
在高校里,教授不仅仅是你的负责导师,同时还会给学生上课,而研究所里的研究员往往不参与教学工作;高校里不仅仅有你学的专业,同时还有很多学科交叉、学术论坛之类的机会,可以说在大学你可以了解到很多专业之外的东西,而研究所因为专业性和方向性比较单一,有助于在你所学方向上的能力精进;而且大学的补贴会比较少,很多学校可能还需要家里人支持,但是研究所的补贴比较高,大部分都可以自给自足。
2:高校的***更加广泛,研究所的***更加专业。
由于高校不仅仅发展一个专业,因此会购买多种专业的文献数据库,同时也会引进各种专业的学术大牛进行交流汇报,而且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里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也可以擦出各种各样的火花;而研究所一般自己的专业方向很明确,可能***都会倾向于本专业方向的***,如果需要了解其他专业的东西会比较困难,但是由于专业精,相应的专业气氛好很多,也更有助于对未来的规划和展望。
3:大学里,同学和老师关系更像师生;研究所里,同学和老师的关系更像领导与下属,当然不排除个例。
虽然现在很多大学里面,普遍学生叫自己的导师为老板,但是总体看起来,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师生关系,而研究所因为性质的原因,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可能会比较重一些,但也就是像工作中一个带你入门的前辈那样的感觉吧。
欢迎关注点赞,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我交流~
社科院《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应该怎样理解?
楼主您好,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 …2050当中,有些数据确实是比较令人担心,但是这毕竟是一些初步估算的数据,他并没有事实的根据,只是根据现在现行养老金的制度来大致推算了一下,到了2035年左右,养老金的结余可能会变成零这样的一个概念。
所以说我们可以把这个报告当成是一种参考,但绝对不是,今后发放养老金待遇的一个主要依据。只有按照参考,才会促使我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那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我们才会更加长久稳定的领取我们的养老金待遇。至少从今年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养老保险这一块已经做了一个重大的改革,那么就是社保综合费率的降低。
社保综合费率的降低就意味着,从征收的这个社保的总额都会有所减少。那么这也是改革社保的第一信号。以往我个人认为还是会更加深度的去改革这个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因为这个报告当中明确提出,如果按照现行的制度继续执行下去,那么确实是在2035年左右会耗尽我们的养老金结余,那么很显然大家都不想看到这样的一个[_a***_],所以说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一个趋势,它只是说明了这样的一个信号。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要想保证养老保险的充足和稳定,必须按工龄发放养老金。因为功能最高的也就45年正常,最低的也是30多年,所以所以工资差额不大。这样又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因为养老储备节省了资金,平均一年工龄¥100元发放最多的,也就是4600,可现在公务员有的开10,000以上到15,000对比一下,为养老储备资金结余了多少?所以按工人发放养老金又合理用公平公正。
养老金的运作可以说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个人的缴费+收益+国家补贴等,用来支付退休后的退休金;第二种是当前工作的人的缴费等直接用于当前退休人员退休金,以此类推。第一种养老金运作模式的前提是基本没有通货膨胀,而第二种模式的前提是劳动力人口相对平均。而我国的现状无论从历史还是将来都无法满足以上要求,所以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去积极客观的去处理问题。我不赞成大规模地用属于全体国民的国有资产来为养老金问题买单!!!
对于这个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有人说“精算报告最大的一个目的可能就是让我们的这个养老保险的现行制度做一个深入的改革”,支持这种态度。
但是,如何“改革”?
有的人可是将目前的“缴费型”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的更加的个人缴费,例如“视同缴费”,继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基本养老金,然而,还要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是如何的“多缴”呢?
所以,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将“缴费型”基本养老保险改革为“劳动型”基本养老保险才能可持续发展基本养老保险。
感谢邀请,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您好,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这个问题该怎么理解?那么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当中,首次提出我们的这个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将在2035年左右耗尽,那么这样的一个结果,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一个恐慌的结果。
为什么呢?因为2035年那么,作为现在的80后90后群体来讲,实际上还都没有退休,那么这部分人群还没有退休,难道说养老金就耗光了,那对于80后或者90后来说还有参保社保的一个必要吗?所以说形成了一定的恐慌。
暗示,这个精算报告当中提出的一些数据和事实也是有根据的,我觉得,出现这个报告的原则和目的应该指的就是我们社保制度的一个改革,因为照目前的形势继续发展下去,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那么这样的结果我相信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说,这个精算报告最大的一个目的可能就是让我们的这个养老保险的现行制度做一个深入的改革,这样的话才能够长期稳定的,继续维持养老金的正常发展。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社科院研究所项目经费来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社科院研究所项目经费来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