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科学研究网

路遥的学术会议,路遥研究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路遥学术会议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路遥的学术会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国学者都是从哪一方面研究路遥?
  2. 如何看待蒋方舟轻视路遥这件事?
  3. 著名作家沈从文,晚年为何没有新的作品出现?他是放弃写作了吗?

中国学者都是从哪一方面研究路遥?

路遥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 是文本研究;二是作家研究。从时间上划分,路遥研究 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到《人生》产生“轰动”时期,主要集中在对作品的评 论;

第二阶段是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到1991 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期,评论家们一方面重 点关注路遥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丰富与贡献,另一方面研究其创作心理,形成了路遥研究的***,出现了一系列有深度的评论文章;第三阶段是路遥逝世至 今,是路遥研究的系统化阶段,出现了一些学术专著。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勾勒路遥研究的运行轨迹,梳理 研究成果,供关心、热爱路遥研究的学者参考。

路遥的学术会议,路遥研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何看待蒋方舟轻视路遥这件事?

比较外国文学作品?那个国家的?什么时代?谁的作品?以什么标准来比较?简直是笑话!!!路遥的伟大与其著作的非凡恰恰是植根于中国,植根与于中国那个时代的伟大的变革的时代,路遥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和个人的思想命运的脉搏。蒋方舟?是个什么鸟?操!

特意找了蒋方舟说这些话的视频看了看,她是参加窦文涛主持的《一路书香》的时候说的这番话。题主的问题有点断章取义了。

这档节目由深圳卫视、凤凰网一起推出,蒋方舟参加的这期是2017年12月15日播出的,主题是《窦文涛黄土高原放羊 蒋方舟解读茅盾文学奖得主路遥》,到陕北路遥家乡一览黄土高原景色,谈论路遥作品。

路遥的学术会议,路遥研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蒋方舟作为作家,自然要谈论一下路遥作品的文学特色,其中提到了一句《人生》有点糙。然后就被一众路遥粉和方舟黑集体diss了。没办法,路遥的受众实在太广,我这等小人物回答的几个问题即使努力拿捏客观立场,也会被没头没脑的指责,还有口出不逊的。就像这次,实在是冤枉蒋方舟了。

她原话的意思是,她在小时候不是那么喜欢路遥的这个作品,因为小时候看外国文学作品太多,觉得跟外国文学比较起来,有点粗糙的感觉。后来有一个作家提示她,看路遥的角度要不同,“路遥文笔虽然糙,但有一种从石头当中挣扎出来的韧性”。后来看到《人生》的腰封,还有潘石屹、马云等人的推荐,更加有了深入的认识。

这段话是欲扬先抑的,说了一个自己的认知过程,核心观点是在表达对路遥《人生》的赞美,而且语气非常之谦虚,看不出任何的傲慢,根本不是轻视!

路遥的学术会议,路遥研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单说《人生》,这部中篇是路遥获得全国性名气的代表作,讲述了高加林在农村、城里的尴尬人生,其中有路遥个人经历的影子,也有从自身经历出发对时代的反思。

说实话,这种现实主义写法是文学创作里面比较基础的手法,对比八九十年代以来流行的先锋文学、新写实主义和国外各类文学作品的创作理念,显得不是那么主流。先读了国外文学,再去读路遥,有这种感觉也正常。路遥当时也有被不受重视感觉,也发出过类似的苦恼。

但是路遥的创作是个人自由,文学界的评价也有学术、创作自由的成分,读者喜欢与否也首先是自己的个人感觉,没必要因为与自己意见不一致,就在网络上大加批驳,甚至无底线的谩骂。文学是多角度的,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批评,这也是对创作自由的尊重。

蒋方舟这事儿,网友们就是这样做的,不但未加思考地反驳,还揪出蒋本人的种种所谓“黑料”,说她“你自己作品啥样心里没数吗?”,再次攻击她童年成名有猫腻、靠幕后推手出名、上清华也有暗箱操作等等,无视了蒋去年在新书《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活动时说的“我粉饰了自己的童年”,窃以为她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知识分子了。

各位还是理清楚事实再下结论,千万别一叶障目。

著名作家沈从文,晚年为何没有新的作品出现?他是放弃写作了吗?

"爸爸,人家说你是中国的托尔斯泰,世界上读书人十个就有一个知道托尔斯泰,你的名字可不知道,我想你不及他。”

沈从文的孩子童言无忌地“激励”自己的作家爸爸,但是,我们知道沈从文建国以后,就不再有新的作品发表了,这是为什么?

沈从文一直没有停笔,只是时代和历史并没有给他太多作品发表的机会。他之所以没有作品问世,和他自身经历还有外在环境有关系。

一是自身经历的原因

结了婚,有了太太和孩子,接着战争又来了,这十多年的生活都在颠沛流离,为生计奔波、没有多余的精力写出什么可以发表的作品。

二是他的用笔特色跟不上时代的形式

他只能改行开始做文物研究。尽管之后尝试写过长篇***,但是最后没能发表,他的思想和和新的形势结合,他是失败了,也只能失败了。

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沈从文写信写的比较多。他喜欢写信,并在建国以后的这段长期孤独的时间里,写信成了他最重要的与人沟通的方式

学者张新颖说:“***设沈从文能继续自由写作,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这个问题是回答不出的,历史没法***设,个人才能的发挥更难***设。”

他的作品虽然没跟上时代的步伐,永远停留在那一刻,但他知道自己是谁,做了什么,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一味的追着时代跑,丧失了自己,那也没有什么意义。

著名作家沈从文,晚年出的书叫《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放弃了原来的风格,写作没有停止,只是没有象诸如《湘西散记》、《边城》等这样名气大的散文和***出现。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从文”名字由此而来。由“从军”到“从文”。

1950年,沈从文到历史博物馆工作,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作家改为研究员。解放初,沈从文原来所写内容的风格不符合新时代的思想耍求,受到了批评,不再创作大部头的散文***,改为文物研究,方向为古代服饰。


北大,沈从文第一次登上讲台,给学生上课,因为过于紧张,竟然呆站了10分钟。他窘迫的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这就是沈先生,一个永远青涩的大男孩。

他的文学成就自不用说,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边城》、《湘西》等著作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译成日、美、英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发行,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搞创作是很耗神的事,特别是长篇***,要一直沉浸进去,构思场景、人物、对话和心理变化等等。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时,经常通宵达旦,生活毫无规律,老婆多次提出离婚,最后***写成了,身体也垮了。

因此,作为作家,壮年时精力充沛,写写***挺好,岁数大了,就要考虑自己的身体情况,有的作家作品还未完成就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我个人的意见是,作家晚年写写随笔、回忆录这些比较随性的工作比较好,不建议搞大部头的创作。

沈从文先生晚年身体力行,根据个人爱好,专注于历史文物研究,创作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他仍然在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路遥的学术会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路遥的学术会议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pnww.com/post/55510.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