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获奖成果职称管用吗?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应该是山东省教育厅下属的科研性质事业单位,其主要工作包括承担国家级或省级课题等重点项目、组织评选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加强《山东教育科研》(全国中文中文核心期刊)杂志建设、举办(山东省)中小学优秀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做好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建立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实验基地等。
个人感觉该单位的获奖成果在山东省内,尤其是中小学界还是有一定的权威性的。
希望能够帮到您!
山东省教育学会课题是省级课题吗?
是
是。省级课题是由省级单位组织,针对某一领域或课题所设置的科研项目,山东省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影响力,山东省教育促进会课题是省级课题,山东省教育促进会课题意义重大,
潍坊学院教师11万字专著被指抄袭3万字,回应称是中介组稿和出版社错误,你怎么看?
大学老师都有科研和职称压力,实属无奈之举;┃大学老师的岗位应该重新划分为:教学岗和科研岗。
大学教授抄袭论文的情况普遍存在。为什么屡禁不止呢?因为这其中牵扯到利益问题。
很多老教师是本科或是硕士毕业的,没有很强科研能力。应对科研任务的方法只能是抄袭或者是委托机构撰写购买。
我们学校很多老师都是这么做的,每学期花1000块钱,在普刊上买一篇文章,就算是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了。
现在很多出版刊社都是专门干这个工作的,现在已经没有人购买刊物阅读了,这些刊物主要就面对有科研任务的老师。
只要出钱,就有写手帮着写,然后给发表。这些写手的论文大部分都是从网上抄袭的!
比如:一个是讲师职称的教师,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一个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每月工资8000元左右;达到教授职称的工资,每个月1万左右。
所以,教授职称和讲师职称的工资能差出一倍,在大学里边评职称,是提高收入的主要方式。而评职称,最主要的考察依据就是论文、专著等成果,与教学关系不大。所以出现了大学老师不愿意上课,或者不认真上课,而一心搞研究的情况。
我读[_a***_]的学校就有明确规定,发表了7篇SCI论文的才有资格评副教授。为了评职称,很多讲师、副教授都会抄袭论文发表。像这种评职称的论文,要求比较高,出版社收费也是很高的。发表一篇核心论文,大约在3000~4000元左右,发表一篇SCI论文,大约在7000至1万元左右。
所以,这些科研任务和职称压力,让很多高校教师铤而走险,去抄袭相关的成果。有的老师连抄袭都懒的搞,而是直接委托中介机构去做,只出费用。这导致了潍坊学院老师抄袭的情况。虽然是中介抄袭的,但是这个老师是主要负责人。
一切跟道德挂钩的事情,都是重要的事情!今天这个瓜,没吃到那就是在座各位的巨大损失了!且看老王的分析。
【***整理】
01.潍坊传媒学院杨洁老师2018年出版一本著作,11万字,其中抄袭29210字,占比约26.55%。
02.被抄袭者被告知系出版社出错了,错误发行的一本“残书”,与杨老师无关。
03.被抄袭者尝试与杨老师沟通,杨洁老师回复是她委托中介组稿出书,后一直否认是其抄袭,拒绝与被抄袭者沟通。
特意去回顾了毕业论文查重的要求。
01大学毕业论文重复率的规定:
<15%可申请院优秀论文,
<10%可申请校级优秀论文。
杨杰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她笑,有的叫道,“杨杰,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她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抄了人家的东西了!”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有人亲眼见你抄了郝建杰的书,十一万字抄了3万,被人举报后,现在网上全传开了。”杨杰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抄袭不能算抄……抄袭!……读书人的事,能算抄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天呐,这位学院的教师讲话真直,直接暴露了行业内幕,也暴露了自己专著的来源:委托中介组稿,一句话把问题推到中介和出版社头上,委托中介组稿,署你的名,难道说你不审吗?
我在这里也讲一段我自己个人的经历吧,虽然不是这样的专著,但是也与此话题有一些相像之处。
我在当年从国企离职以后,有一段时间没有上班,后来看到一家文化公司在招聘编辑,所以就过去看了一看。当时该单位特别需要人,我因为有着多年的文字经历,又是工科出身,学的是电子专业,一直在企业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所以他们觉得对他们的杂志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人才了。这家文化公司的杂志是一本家电装饰类的杂志出版五本电器类的杂志,有对外发行的刊号,每周出一期,一期版面多达200多页,销量非常好。
这家文化公司的运营模式是这样的,他们有招聘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做销售,所谓的销售,就是向那些有需要办职称的技术人员提供版面,至于文章的内容,可以是需要版面的人员自己提供,也可以由公司帮助他们来提供,自己来提供的,我们只要负责文字的通顺,没有错别字就可以了,而公司提供的文字,大多是公司的小编辑从网上东拼西凑抄来的,抄来以后东拼西凑在网上进行查重,确保查重部分的比例不超过30%,最后组成总稿,由我来负责专业统筹和校对工作。
我在那干很短的时间,正好赶上过春节就离开了,但是也是正因为接触过这个,所以知道这一行业,如果说老板能够拿到杂志的刊号,销量真的超级好,杂志版面不愁卖的,刊登论文需要排队,而且收费非常高。据老板说,跟他们同样性质的文化公司光在那个产业园就有好几家,只不过是针对的论文方向不同罢了。事过了好些年,不知道这样的公司现在还有没有或者又壮大了?
题主说的这个问题说到了中介组稿,那可能就是杂志社或者是编辑出版社找***帮着他写的稿,网上专门有一些写手在做这些事情,至于这些写手的能力和水平,也是极度的参差不齐,出现跟别人重复率极高的现象,也是在所难免,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论文不是他本人所做,把责任推到出版社和中介,直接就是一个笑话,但是也揭开了这个行业的一个盖子。
近日,身在太原师范学院的郝老师,在图书馆意外发现一本同行的专著,拜读过程却发现其中大篇大篇是自己无比熟悉的内容——自己的博士论文。这种感觉就好比自己的亲儿子认了其他人做干爹,自己却完全不知道。这本书共11万字,而抄袭部分达到了3万多字,占到全书的26%。于是,郝老师本着负责的态度,向这本专著的作者,潍坊学院的杨老师核实。结果对方却说此专著为中介组稿而成,并不承认抄袭,且此后再也不回应了。随后,郝老师又联系了潍坊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口口声声说要对学术不端零容忍,最后却告诉郝老师,他看到的那本书是残本,而杨老师出版的那本是不一样的。尽管这一解释漏洞百出,毫无说服力,但学校始终不承认杨老师是学术不端,甚至抛出一句:这是你和杨老师两人的事,与学校无关!作为一个吃瓜群众,我都忍不住要说一句:什么鬼啊!白纸黑字的3万字写在书上,书的作者留着你的大名,你说这不叫抄袭,那什么叫抄袭?你说书是中介组的稿,也亏你说得出来啊,敢情就是花钱找抢手写的一本著作吧?谁写的,写的啥估计你都不知道吧?写出来,挂个名字,多半是用来评职称什么的吧,因为著作这玩意,也就是职称能用得上,谁还能指望它卖钱?更奇葩的是学校的回答了。学校说他们没有能力验证杨老师是否学术不端,我本人作为高校工作者,也知道学术不端的行为非专业人士确实是不容易看出来,但现在是明明有人举报,有举报你就必须受理,你就必须去查清楚,否则要学术委员会何用。学校还说,这件事与学校无关,都是老师的责任,学校不承担连带责任。可国家的文件明确说了:高等学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高等学校应当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由主要负责人领导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依据本办法完善本校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规则与程序。你能说跟学校没有关系?
我一直认为,中国高校学术不端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完全在高校。什么零容忍,实际上是太能忍。每每遇到学术不端问题,都说调查调查,但实际上是给自己留出时间来考虑怎么圆谎,最后给出一些“失误”“无意”“被蒙蔽”“被欺骗”的结论,不仅不提学术不端,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过后,老师照样上班。职称照样晋升。
一方面,一些高校对自己人总是存在包庇,特别是一些带帽子的人才。这美其名曰“保护”人才。实际上,“保护”了一个这样的人才,伤害的是整个学校的学术风气。
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有家丑不外扬的心理。如果是自己查出来的,偷偷处理了就行了,如果是外人查到的,那先平息了再说。因为他们觉得,一旦坐实学术不端,学校的声誉会受影响。其实恰恰相反,能够大义灭亲的高校往往更令人信服,而那些包庇造假的高校,会越发让人看不起。只可惜,有些人把自己的官帽盯得太紧了,想不到这一点。
作为高校工作者,对于这件事,我还会一直关注,想看看,对于这种板上钉钉的学术不端,潍坊学院最后还能给出什么样的奇葩解释,还能怎样挑战学术的底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