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科学研究网

朱光亚的科研成果,朱光亚的科研成果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朱光亚的科研成果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朱光亚的科研成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国第一颗氢气弹的创造者?

中国第一颗氢气弹的创造者?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氢弹,也被称作热核弹,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点燃氢的同位素氘等轻原子核的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氢弹的杀伤破坏因素与***相同,但威力比***大得多。***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TNT当量,氢弹的威力则可大至几千万吨级TNT当量,其爆炸达到的温度约为100亿度,亦即太阳中心温度的1000倍。

朱光亚的科研成果,朱光亚的科研成果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氢弹的运载工具一般导弹或飞机。为使武器系统具有良好的作战性能,要求氢弹自身的体积小、重量轻、威力大。因此,比威力的大小是氢弹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当基本结构相同时,氢弹的比威力随其重量的增加而增加。

1***6年6月17日下午三时,在中国西部上空,伴随着一声巨响,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出现在全世界人民的眼前。这朵蘑菇云就由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而产生。这宣示着中国在核武器上实现了继***之后的再一次突破

从第一颗***到第一颗氢弹,美国花费了七年,苏联花费了六年、英国花费了四年、法国花费了八年,而中国只花费了两年。中国速度快到让美国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国家核武器信息被盗取。

朱光亚的科研成果,朱光亚的科研成果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中国能拥有如此快的核发展速度,主要靠一个人。正是他的存在,才让中国在一清二白的时候,也能以最坚硬之骨屹立在全世界面前。那么这个凭一己之力完爆美、苏、英、法四国的五代科学家的顶级天才到底是谁呢?这位超级牛人就是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

中国导弹之父

众所周知,中国在航天领域的起步较晚。但这并不限制我们的人才辈出。

朱光亚的科研成果,朱光亚的科研成果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钱学森,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他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

1955年,他顺利回国,随后带领中国导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他最杰出的成就是两弹一星!

    于敏。

2019年月29日荣获“共和国勋章”荣誉称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他的生动写照。

此前,因工作保密性他隐姓埋名长达28年,直到1999年9月18日,他才重回公众视野。因在核物理领域的巨大成就,2015年初,身为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的他,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3月31日,获得由凤凰卫视联合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文媒体和机构评选的“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他就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1926年8月生,2019年1月16日逝世,享年93岁。青少年时代他在抗日战争沦陷区度过,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记忆。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便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1944年考进北京大学学院机电系,后又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转到理学院物理系。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享有中国“氢弹之父”人有于敏、朱光亚等。

于敏,核物理学家。1926年8月16日生于天津市宁河县。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曾任该院副院长。

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4位著名科学家获此殊荣。

于敏如今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这既是国家对这位“氢弹之父”几十年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继孙家栋(2009年)、程开甲(2013年)之后又一位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的“两弹一星元勋”。如果再加上之前邓稼先曾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钱学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等,“两弹一星元勋”们已经多次获得国家科技奖的最高荣誉,这是人民对建国之初为中国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的最好报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朱光亚的科研成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朱光亚的科研成果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pnww.com/post/58136.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