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于敏科研成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于敏科研成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于敏的品质?
1、甘于寂寞。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从1960年,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
2、土专家出大力。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于敏有没有参加人造卫星制作?
没有。
于敏参与的是氢弹设计。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敏是美国培养的吗?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于敏推荐语?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于敏在1988年什么时间被公布?
1988年,于敏正式被解密。同年,新华社《瞭望》周刊发表了关于他的人物通讯,题为《设计中国氢弹的人》。从此,于敏与氢弹的关系开始陆续被人知晓,比如他在氢弹突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他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基础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颁奖。万众瞩目下,89岁的核物理学家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于敏科研成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于敏科研成果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