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科学研究网

分赃大会 学术会议,分赃大会 学术会议纪要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分赃大会 学术会议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分赃大会 学术会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如何看待柳诒徵先生后人因资产分配不均,焚烧撕毁先生藏书一事?

如何看待柳诒徵先生后人因资产分配不均,焚烧撕毁先生藏书一事?

谢谢邀请!说实话,看了这个消息,我是无比气愤!

柳诒徵其人

分赃大会 学术会议,分赃大会 学术会议纪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柳诒徵(1850-1956)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名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同时也是书法家。虽家境贫寒,但自幼饱读诗书,17岁中秀才。曾担任国立东南大学历史、国文教授。大家往往提到柳诒徵,就先会想起他的《中国文化史》或《国史要义》,但是我觉得他在近代文化史上做过最为著名的事情莫过于他在1922年与从美国归来的梅光迪、吴宓共同创办的《学衡》杂志。针对新文化运动者对传统文化的抨击和谩骂,学衡派崇尚“中正之眼光”、“无偏无党,不激不随”的态度。对***“鲁莽灭裂”的态度,宣扬偏激之主张,表示不满,对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进行辩护。学衡派认为过去与未来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无论典章文物、理论学术,必须由传统层层改变,嬗变衍生而成。“若不知旧物,则不能言新”。何况历史、文学、艺术等“人事之学”与物质科学不同,后者“循直线以进,愈久愈详,愈晚出愈精妙”;而前者“或系于社会之实境,或由于个人之天才”,并无不断进化之理,“后来者不必居上,晚出者不必胜前”。因此,***者鼓吹进化,崇新弃旧,根本错误在于以自然法则衡量人事,混淆了两者的界限。由此可见,以柳诒徵为首的学衡派,对于“国故”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简单评价

分赃大会 学术会议,分赃大会 学术会议纪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今天这则新闻,看了让人觉得心寒,觉得心伤,觉得是一个天大的讽刺。甚至让人怀疑这些破坏传统文化的后人们到底是不是柳先生亲生的,怎么一点没有继承先生身上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基因我只想说,如果这件事是真的,你们真不配做柳诒徵先生的子孙。

看到这个新闻,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无论你是一个专业的藏书家,还是一个业余的读书人,这则新闻的打击都是致命的。每个读书人都有一个梦想,可以有一幢大书房,可以存放自己多年购买和搜集的藏书。买书和藏书是读书人终极梦想,因为这个梦想,他付出了一生的努力。但是大多数人读书人不敢想以后的事情,因为一辈子积攒的书,在百年之后会什么样的后果?根本不敢想。

分赃大会 学术会议,分赃大会 学术会议纪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柳诒徵老先生的这则新闻成为了读书人的噩梦。这就是你一辈子辛苦收藏的图书的后果,你全部的心血在一瞬间被一群不肖子孙毁掉了。就因为遗产分配不均,大概的心理就是“如果我得不到的,你也别想得到”,一把火烧掉最好了。所以,这就引出了那个让读书人最恐惧的问题,如果你不想被后人毁掉你的藏书,你想如何处理?

一种通常方式就是捐赠。但是这种方式也并不安全。因为大多数接受捐赠的都是国家机构或者图书馆,你把个人的东西捐赠给体制,最大的问题是,体制是冷冰冰的,它们缺乏同理心。怎么理解同理心?简答说,你觉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如果交给一个不相干的人,他根本不会察觉这种东西的重要性,藏书也是如此,你用一生来成就自己的藏书,视若珍宝,但是对其他人来说,只不过普普通通的阅读读物。而且,捐赠给图书馆,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大名人,比如像柳诒徵先生这样的大家,很多图书馆会觉得你的图书很重要,需要重视,所以就藏起来,轻易不许被人翻阅;如果你是一位普通的名人,他们会觉得你捐赠的图书没啥意义,根本不重视,扔在哪里,也许多年后就当过期图书处理了。这种也是悲剧的。

除了捐赠,我更赞同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从哪里来就放回到哪里去。你从市场上辛苦淘到的书,不如就用市场流通的方式回到市场。要相信市场上,还有跟你有同好者,他们慧眼识珠,总会识别出哪些是好书,买回去继续收藏。

法国作家埃德蒙·德·龚古尔的遗嘱来中处理藏书的方式形容就是:“谨依吾愿,余所庋藏之字画、画片、古玩、书籍——即丰富我此生之艺品也者——等等物事,切莫移交博物馆冷藏,任由无心过客懵昧观览。务必托付卖场标售落槌,借此,余长年逐一搜罗各物过程所得之种种乐趣滋味、品味雅兴,方可再度一一施与同好中人矣。”

所以,市场是保管藏书最好的方式。

崽卖爷田不心疼。因资产分配不均,后人焚烧撕毁柳诒徵先生的藏书。真是让人觉得可恨又可怜。

可恨这些后人利欲熏心,为泄私愤不惜损毁先人遗物,国之瑰宝。

柳诒徵先生是上世纪的大儒,他不仅是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还是学衡派的核心人物,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

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现代儒学宗师。可以想象其藏书之精、之要、之贵。柳先生在世时,一定非常的珍惜、酷爱这些藏书,希望后人能够永远的保存流传下去。而他的后人,完全辜负了先生的一片期望。这些珍贵的藏书,不仅没有好好的保护。反而被焚烧损毁。让起码有点常识的人,都无法接受。

可怜这些后人愚昧之极,只看到了藏书的物质价值,未悟到先生的精神实质。

书是死物,里面记述的文字才是精神的流传。儒家看重物质,但也讲究不为物质束缚。孔子最欣赏的颜回,正是儒家安贫乐道、追求仁义精神的典型代表

柳诒徵先生作为儒家传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儒家精神,在他的德行和学问上深刻体现。相信他,也希望自己的后人,能追随他的脚步,把儒学的精髓传承下去。

可怜这些后人,只继承了先生的财产,却未继承先生的精神。就像当年那个可怜的王道长,以收破烂的钱,卖掉了敦煌几千年的文化。

物质终有尽,精神永流传。可怜柳先生的这些后人,居然没有一个有大局观念。宁愿把宝贵的藏书,换成印出来的纸币,也不愿精心保管、流传后世。更可气的是,所有的后人都成了冲动的魔鬼。究其原因,还是自私自利在作怪。

总结一句话:精神丢了,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精神来了,可以产生无法估量的价值。

先不论事情是否真实,面对此事想起老百姓面对不肖子孙的时候,经常声嘶力竭的喊“作孽啊”,面对焚书行为或许所有人都会对他们喊“真是造孽啊”,有何颜面面对柳诒徵先生。



柳诒徵先生(音:宜紫,有地方也读宜征)江苏人,是现代儒学宗师,曾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学校。先生博雅宏通,专心治学,醉心国学古籍修复,一生桃李满天下茅以升,宗白华等都曾是先生***。1956年2月3日,在上海逝世。平生布衣蔬食,卒后仅遗一床一桌,书10余箱。

先生严谨治学精神,丰富的学识和文人风骨为我们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先生光一部《中国文化史》引经据典,引用古今中外600余种著作,写成70万多言的皇皇巨著。





如果其子孙如此行为与当年始皇“焚书”罪过有什么区别呢。知识是无价的,对于书籍,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着一种崇敬,更何况是先生毕生精力,倾注心血的书册呢。后人如此行为对知识的嘲弄,也是对先生的大不敬,应该道歉。如果遭到一定的口诛笔伐也算罪有因得。但是重要的是要理性对待,严厉批评和深深的反思。我们这个时代对知识,对书籍的态度,我们是否真的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做到了尊敬吗?

文/红雨说历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分赃大会 学术会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分赃大会 学术会议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pnww.com/post/59458.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