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科研成果被导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科研成果被导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考博初试复式都通过了,未被录取,答复理由是“你所报导师名额已满”。有谁遇到过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这种情况是有的,因为考博是需要从导师的科研经费里面出培养费的,因此如果导师不愿意接收的话是不会被录取的,一般而言考博在初试前需要和导师联系确定是否还有招生名额,如果导师不同意你报考或者婉言拒绝你应该换导师报考,否则就算通过初试也不会被录取,你最迟也应该初试通过后和导师联系一下的,如果他名额满了请求他帮你调剂同专业的导师,现在复试已经结束就比较晚了,你可能只能来年联系好了再报考了
为什么有的硕士博士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
\目前每位导师带几十个硕士博士研究生已不足为奇 ,在我们国家的高校,把“老师”称“老板”,它不仅是简单的称呼变化,其实已反映出现在大学师生关系简单化、功利化的倾向。
大学导师被喊为“老板”,最关键的就是“利益驱使”和“彼此回报”。当下许多师生关系已被“变异”——学生需要给导师提供一定项目与经费,来换取他们完成论文和获取学位成本,他们并不在呼导师是否能真的给予学术上的指导;导师需要学生参与他的课题,成为老师“项目组”的“劳动力”,根本不在乎学生是否能学到什么,以后成长为怎样的人,怎样成才,他也不会考虑。所以,学生希望的有课题多、项目大的“大老板”,而这些所谓的“老板”只关心能否找到听话、勤快乃至“有后台关系"的学生。
在西安上海山东等高校就曾发生过研究生不满导师的“剥削”而将其“炒掉”的事。还有的导师让学生帮其著书,导师却不进行任何指导或把关。学生为了表示“无声的***”,竟连篇累牍地抄别人的著作,引发著作权官司,让导师的丑行最终暴露出来……这些看似荒唐的事,但在***裸的“员工”与“老板”的关系中是不足为怪的。
最开始跟着师兄师姐说
我刚进入研究生的时候,师兄师姐会在聊天的时候称呼导师为“老板”,我当时还不知道他们说的是谁,不过后面说的多了,也会在聊天的时候偶尔称呼为“老板”。
个人总结原因
一个课题组如果有好几个老师,我们一般称呼大导师为老板。像那种超级大的课题组,就一般会称呼分成小团队后那个最有资历的人为老板。
“老板”只在导师不在场的时候称呼
虽然导师知道我们私下会叫他老板,但是我们不会在有他在场的时候叫。毕竟他最缺切的身份是在学习上生活上给我们指导和帮助的老师。“老板”这个称呼就拉远了距离,个人觉得还是不太贴切,估计老师也不会喜欢的啦。
研究生与大学生不同,社会经验相对丰富,因此确实有一些硕士博士也会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有以下原因:
第一,从专业层面来看,相对人文社科类专业,理工科专业往往需要经常泡在实验室。因为其项目多,课题多。这些项目多由导师拿到,甚至有的可以和校外企业合作,拿到一些商业性应用项目。而导师拿到项目之后,就可以给自己的学生做。学生可以拿到一些补贴分红,但是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项目老板”,而学生给老师“打工”,也形成了一种“雇佣关系”,有经济上的利益往来,学生往往会叫导师“老板”。而人文社科专业,大多保持朴素的师生关系,依旧称呼导师为老师。
第二,老板这个词的异化很大程度上跟美女、同志等词语一样,具有一定时代性。青年学生在语言使用上往往追求新鲜,而并不过多考虑其背后的深意,叫老板很多时候是好玩。
第三,基本上只有在同门师兄弟、好朋友、或者一些网上平台这类小圈子、小语境里才流行这样的称呼,其他场合其实很少听到学生叫老板。给别人介绍时说导师,其他时候基本都叫老师。反倒是青年教师会称课题组负责人为大老板,那也是在私底下调侃时说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科研成果被导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科研成果被导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