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末改革学术会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清末改革学术会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代书院会课是什么意思?
清代书院会课是清朝时期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具体来说是指清朝书院里学生们参加的一种研习课程。书院会课主要集中在经学、儒家学术思想及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旨在培养德艺双馨的有学问的人才,向学生传授书法、文学、哲学、数学等知识。
学生们在书院会课上不仅能够接受学术知识,还能够帮助彼此进行学习。清代书院会课对于清朝后期的学术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成为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媒介。
学堂兴盛于什么时候?
学堂兴盛于1891年前后的时候。
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国内已经建立了一些新式学堂,如1861年在北京建立的京师同文馆,1866年在福州建立的船政学堂。但是洋务派创办的这些新式学堂大都以培养专门人才为主,愿意上这些学校的人非常稀少。
学堂,汉语词语,学校的旧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始文翁为蜀守,立讲堂作石室於南城。永初后,学堂遇火,后守更增二石室。”
学堂也就是私塾,是中国特色,世界仅有的一种独特教育机构,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1000余年,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探索?
改革的探索应该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知道洋务运动真正开始到维新变法这是一个阶段,而从维新变法到清末新政是第二阶段。
这些探索与尝试没有打到挽救清***和挽救民族的目的,但是这些探索与尝试也开启了近代中国新的历史篇章。这问题还需深入的探讨,寥寥几个字是不可能说清楚的。并且,这些观点只能作为个人的学术观点如何评价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评价谈不上,说一下自己的见解。
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其见解与学识是继承于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和继受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辩证的来看,中国古典文化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和实用性,即使是用于现在,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康有为并没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得出的结论可想而知。
尽管如此,其著作却起到了启发民智,传播西方先进思维、观念、理论得作用。
梁发、徐继畬、洪秀全、容闳和魏源是第一批接触西方著作及研究的人吗?
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没有时间界定,或许加个近代中国,这个问题就比较合适。
因为再往前推到晚明,就有相当多的耶稣会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中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利玛窦和庞迪我这些人,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间,都还有不少传教士。直到雍正时期因为礼仪之争的问题,中国和西方的直接交流才暂时中断。
晚明时期,利玛窦的传教***取适应策略,即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尽力协调中西文化,引起了以徐光启、李鸿藻等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和官员的注意和兴趣,并成功使他们皈依了天主教。
利玛窦这些耶稣会传教士带来了不少西方著作,并与徐光启等人合作翻译天主教和西方的相关著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最有名的是古希腊数学名著欧几里得《几何原理》,印象里仅晚明翻译的西方关于天主教神学、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领域的著作就至少有数十种乃至上百种。
但是,非常遗憾,中西方这样高等级的学术交流因为清王朝畏惧差异非常大的思想以及对西方军事力量的恐惧,***取闭关锁国的态度,终因礼仪之争驱逐西方耶稣会传教士,最后中断。
需要注意的是,晚明士大夫对西方思想的开放和兴趣,这样的潮流到了清初就基本结束,像吴历这样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是属于宗教范围的兴趣,而非晚明广泛的知识兴趣。
为什么会这样?暂时还没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