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科学研究网

名校科研成果汇报材料,名校科研成果汇报材料范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名校科研成果汇报材料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名校科研成果汇报材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什么说生化环材四大天坑?读硕博之后做科研,出成果,进高校不是都很有优势吗,说坑的指的是找工作吗?
  2. 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北大这三所大学你会选择哪所?有啥优势?
  3. 国防科技大学难考吗,该怎么备考?
  4. 潍坊学院教师11万字专著被指抄袭3万字,回应称是中介组稿和出版社错误,你怎么看?

什么说生化环材四大天坑?读硕博之后做科研,出成果,进高校不是都很有优势吗,说坑的指的是找工作吗?

我倒觉得生化环材,特别是生化材,在社会产业链中的地位类似于计算机领域产业链:芯片制造—产品组装—系统软件产品开发互联网+、大数据中芯片制造的地位。没有生化环材你哪里来的材料制造芯片,控制污染等等。

污蔑生化环材为四大天坑专业,这股妖风是从某乎刮起来的,此风不知因何而起,也不知将止于何方,但混淆视听,搞乱正常的专业选择,为祸实在不小。

名校科研成果汇报材料,名校科研成果汇报材料范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大的来说,生物化学、材料、环境都是一级学科,下面涉及很多专业,***如不学生、化、环、材,也就意味着至少四分之三的大学专业都不用学了。偏偏这四大类专业都是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专业。

远的不说,此次***疫情,从病毒检测到基本的药物治疗,哪里离得开化学、生物、材料;雷神山火神山临时病房,没有材料工业的支撑,也将止步于纸上的图纸。近期国内外口罩的大量生产,急需高质量的熔喷布,没有高分子材料学,小小的口罩也会成为卡脖子技术

从小的方面来说,专业有热门有冷门,生化环材虽然算不上特别热门的专业,但作为工科实用学科,大学毕业找工作还是问题不大的。当然,作为技术性工种,研究生学历对于个人发展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名校科研成果汇报材料,名校科研成果汇报材料范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轻易获得的,选择一门国家社会需要的专业,真正在本门专业上下功夫,不管是继续考研读博做科研,还是去企业做产业,这些专业都不负人,对得起你的努力。

如果哪些专业不能选,那么过来人建议,生化环材这个坑一定要规避。所谓的生化环材,指的是生物化学环境和材料。

为什么别人都说生化环材是个“大坑”呢?首先就是有些专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基本上以忽悠为主,如生物专业以及对应的生物产业,号称“21世纪最有希望的产业”。化指的是化学,并非化工,国内有完善的化工产业。化学是理科专业,而化工是属于工科专业。对于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高中教化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名校科研成果汇报材料,名校科研成果汇报材料范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环境专业对应的环境产业,这个产业虽然是新兴产业,但是从业者收入差,而且没有形成规模。材料专业属于传统工科,之所以被吐槽,也和就业环境差,薪资待遇低有关,即使做科研,也是挤破头,一个职位难求。

一个好专业,无非就是好就业,一个好工作,总结起来就是“钱多活少离家近”,而生化环材这些专业显然没办法满足这个要求,其实主要是钱少。再加上本科硕士专业难学,但是收入低,自然给大家泼了盆冷水,严重打击了自信心。

我国被称之为「天坑」的专业何止「生化环材」,农学、哲学心理学一个比一个坑,今天我们重点讲讲「生化环材」。

首先要明白的是,「生化环材」是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四个领域的统称,里面包含的专业大大小小有几十个,比如制药、化工、石油工程、高分子、环境工程等等。

为什么「生化环材」被认为是「四大天坑」?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非常多,有的人说是,有的人说不是,原因在于标准得不到统一。认为「坑」的人的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毕业薪资;二、对口就业率;三、取得成功的成本。看起来很庸俗,但实际却现实有理。

毕业薪资可以计算机来做比较,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计算机毕业生的平均薪资大概是「生化环材」的3倍不止。

可以再量化一点的说,一个顶尖名校的计算机硕士毕业生拿到年薪20W的薪资属常态,30W以上也不稀奇。而同样背景的「生化环材」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即使疯狂玩SCI,疯狂刷实习经验,毕业后进入一家大企业如果能拿到年薪8W~12W已实属不易。

有人说,「生化环材」里边也有很多专业的毕业薪资很高啊,比如石油工程、化学工程等,在其他国家都能排到前10。

的确是这样,但有没有想过,当市场给IT毕业生提供100个岗位的同时,又给石油工程的毕业生提供了多少呢?实际上有一个就不错了,这也侧面反映出它的对口就业率很低。

「行行出状元」这句话没毛病,但是否考虑到取得成功,成为那个「状元」的成本呢?

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名校本科毕业生,只要努力,显然有机会进入行业内的前20%,可「生化环材」的毕业生想要进入前20%,多半得是本科211,硕士985才行。

单一学科和专业,如果不走向科研与教学岗,直接就业的话,特别卷。干的是苦活脏活累活,拿的是低薪收入。这就是坑的含义。

[_a***_]出坑的,譬如攻克了光刻胶之类,搞出了同位素分离工艺并实现产业化的,完全可以出人头地了。

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北大这三所大学你会选择哪所?有啥优势?

国防科技大学是985/211双一流军事院校2020年的本一录取分数线在626分。

不了解国防科技大学的肯定以为,上了国防科技大学未来就可以报效祖国,能在部队,甚至有人认为以后可以开飞机、开坦克,开战舰。

国防科技大学是军校,这是一所科研性综合军校,他不像其他军校,有陆军、空军、海军啊,有着自己传统的圈子。

国防科大的盘子比较大,注定未来毕业的分配是五花八门的,天涯海角,有关系的会分配到各大总部机关,前途不可***,没关系的分配到边远山区的更是大有人在。

如果分配到军队,你一个国防科大的又能做啥?

炮兵部队的兵都是炮院毕业的,陆军的兵都是陆军工程大学毕业的,搞通信的兵都是信息工程大学毕业的,你一个国防科大搞科研的,人家要你有啥用呢,做个边缘人物,打杂的倒是可以。

如果你真想搞科研,还不如去普通的985/211,如果你真想去军队,当营长、团长、师长,可以去报考针对性的军事院校。

像现在的山东河南那些的家长,都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去上国防科大,这也导致在山东、河南,国防科大的录取分数线非常高,而远观上海北京这些经济发达城市,报考国防科大的稀稀疏疏,分数线更是低到了普通211的分数线,还是很少人选择去报考。

清华、北大是985/211双一流的综合院校。2020年的本一录取分数在678分。

国防科技大学难考吗,该怎么备考?

“携笔从戎,报效祖国”是很多高三学子的军校梦想,但是很多考生对于我国有哪些军校及分布,本科军校国防科技大学(录取分数)认识不清,我总结整理如下,仅供参考!

军事院名单及所在省份

目前,我国有军校43所,包含两所***直属院校,三十五所军兵种院校,六所武警院校。

国防科技大学简介

国防科技大学往年录取分数

从2016年国防科技大学在各省(市)录取分数线看,

理科类:无论是工程技术类还是军事指挥类,最低录取分数线均在一本批次线以上,且线差大于100分,在各省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比如在辽宁省招生,理科本科一批线498分,军事指挥类最低分607分,线差109分,考生位次在6636——6793

谢谢您的关注,期待您的点赞👍

应届生想考国防科技大学的,各省录取分数都不一样,但是基本上名次得在全省前1%。提档分数的话,一般的750满分的省份,根据情况要比一本线高100分以上。至于国防科大的王牌专业的话,和清华北大的分数差不多,有一些人不去清华北大而选择了“军中清华”,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

备考的话就没有特别建议了,就是高考分数尽量往上提,加油吧。

感谢邀请!作为一个考研的过来人,我想说对于考研一所学校难不难这个问题真的没法回答你。因为对于初试来说,主要看的是个人的应试能力。既然国科大作为你的一个目标,姑且***设你是一个211大学本科生。在这个前提下,你的应试实力应该还算可以,这样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要求了,剩下的就是个人的努力了。如果你足够努力,我认为考国科大难度正常。如果你是一所985的本科生,我认为正常情况下是可以考上的。

至于备考,一般就是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数学我做的是李永乐那个红皮书。英语朱伟的单词加黄皮书,政治就暑***练习单选,11月开始背肖秀荣。专业课的话就看自己了,一般也是买真题做。

希望可以帮到你!

潍坊学院教师11万字专著被指抄袭3万字,回应称是中介组稿和出版社错误,你怎么看?

大学老师都有科研和职称压力,实属无奈之举;┃大学老师的岗位应该重新划分为:教学岗和科研岗。

大学教授抄袭论文的情况普遍存在。为什么屡禁不止呢?因为这其中牵扯到利益问题。

很多老教师是本科或是硕士毕业的,没有很强科研能力。应对科研任务方法只能是抄袭或者是委托机构撰写购买。

我们学校很多老师都是这么做的,每学期花1000块钱,在普刊上买一篇文章,就算是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了。

现在很多出版刊社都是专门干这个工作的,现在已经没有人购买刊物阅读了,这些刊物主要就面对有科研任务的老师。

只要出钱,就有写手帮着写,然后给发表。这些写手的论文大部分都是从网上抄袭的!

比如:一个是讲师职称的教师,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一个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每月工资8000元左右;达到教授职称的工资,每个月1万左右。

所以,教授职称和讲师职称的工资能差出一倍,在大学里边评职称,是提高收入的主要方式。而评职称,最主要的考察依据就是论文、专著等成果,与教学关系不大。所以出现了大学老师不愿意上课,或者不认真上课,而一心搞研究的情况。

我读研究生的学校就有明确规定,发表了7篇SCI论文的才有资格评副教授。为了评职称,很多讲师、副教授都会抄袭论文发表。像这种评职称的论文,要求比较高,出版社收费也是很高的。发表一篇核心论文,大约在3000~4000元左右,发表一篇SCI论文,大约在7000至1万元左右。

所以,这些科研任务和职称压力,让很多高校教师铤而走险,去抄袭相关的成果。有的老师连抄袭都懒的搞,而是直接委托中介机构去做,只出费用。这导致了潍坊学院老师抄袭的情况。虽然是中介抄袭的,但是这个老师是主要负责人。

近日,身在太原师范学院的郝老师,在图书馆意外发现一本同行的专著,拜读过程却发现其中大篇大篇是自己无比熟悉的内容——自己的博士论文。这种感觉就好比自己的亲儿子认了其他人做干爹,自己却完全不知道。这本书共11万字,而抄袭部分达到了3万多字,占到全书的26%。于是,郝老师本着负责的态度,向这本专著的作者,潍坊学院的杨老师核实。结果对方却说此专著为中介组稿而成,并不承认抄袭,且此后再也不回应了。随后,郝老师又联系了潍坊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口口声声说要对学术不端零容忍,最后却告诉郝老师,他看到的那本书是残本,而杨老师出版的那本是不一样的。尽管这一解释漏洞百出,毫无说服力,但学校始终不承认杨老师是学术不端,甚至抛出一句:这是你和杨老师两人的事,与学校无关!作为一个吃瓜群众,我都忍不住要说一句:什么鬼啊!白纸黑字的3万字写在书上,书的作者留着你的大名,你说这不叫抄袭,那什么叫抄袭?你说书是中介组的稿,也亏你说得出来啊,敢情就是花钱找抢手写的一本著作吧?谁写的,写的啥估计你都不知道吧?写出来,挂个名字,多半是用来评职称什么的吧,因为著作这玩意,也就是职称能用得上,谁还能指望它卖钱?更奇葩的是学校的回答了。学校说他们没有能力验证杨老师是否学术不端,我本人作为高校工作者,也知道学术不端的行为非专业人士确实是不容易看出来,但现在是明明有人举报,有举报你就必须受理,你就必须去查清楚,否则要学术委员会何用。学校还说,这件事与学校无关,都是老师的责任,学校不承担连带责任。可国家的文件明确说了:高等学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高等学校应当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由主要负责人领导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依据本办法完善本校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规则与程序。你能说跟学校没有关系?

我一直认为,中国高校学术不端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完全在高校。什么零容忍,实际上是太能忍。每每遇到学术不端问题,都说调查调查,但实际上是给自己留出时间来考虑怎么圆谎,最后给出一些“失误”“无意”“被蒙蔽”“被欺骗”的结论,不仅不提学术不端,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过后,老师照样上班。职称照样晋升。


一方面,一些高校对自己人总是存在包庇,特别是一些带帽子的人才。这美其名曰“保护”人才。实际上,“保护”了一个这样的人才,伤害的是整个学校的学术风气。

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有家丑不外扬的心理。如果是自己查出来的,偷偷处理了就行了,如果是外人查到的,那先平息了再说。因为他们觉得,一旦坐实学术不端,学校的声誉会受影响。其实恰恰相反,能够大义灭亲的高校往往更令人信服,而那些包庇造假的高校,会越发让人看不起。只可惜,有些人把自己的官帽盯得太紧了,想不到这一点。
作为高校工作者,对于这件事,我还会一直关注,想看看,对于这种板上钉钉的学术不端,潍坊学院最后还能给出什么样的奇葩解释,还能怎样挑战学术的底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名校科研成果汇报材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名校科研成果汇报材料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pnww.com/post/63153.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