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科学研究网

白居易学术会议,白居易研究会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白居易学术会议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白居易学术会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国赋学之父是谁?
  2. 东方学院名字由来?
  3. 为什么唐代中叶以后,读书人会有在山林寺院读书的风尚?

中国赋学之父是谁?

是龚克昌先生,1933年出生于福建漳州,祖籍南昌出版辞赋研究专著的学者,著名辞赋文化专家,汉赋学术泰斗,中国辞赋史家,中国辞赋研究界权威。现任山东大学著名教授、编辑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学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辞赋家协会荣誉***,山东大学辞赋研究所所长,洛阳大学辞赋研究所名誉所长,兼全国学会会长,全国赋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青年古文学研究会学术总监。山东省拔尖人才,享受***院特殊津贴,洛阳大学特聘教授,鲁南辞赋协会总顾问、辞赋骈文网顾问等。

他的代表著作有:《汉赋讲稿》、《汉赋研究》(美国东方学会英译出版)、《汉赋新选》、《楚辞选译》、《白居易诗文选》、《先秦诗歌选注》、《司马相如传》、《屈原赋选译》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汉赋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4年出版,1990年再版。另有两部重要的学术巨著《中国辞赋研究》(79万字)与《全汉赋评注》(101万字),把其辞赋研究成果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白居易学术会议,白居易研究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庾信。

从文学角度讲,《哀江南赋》的叙事里金陵之祸和江陵之祸是双峰并峙的重点,甚至江陵之祸的分量还更重。

因为从写作目的讲,哀江南赋是庾信对半生悲苦荒唐的全面回顾,而庾信之所以背井离乡作秦国客,原因正在江陵之祸。金陵之祸后庾信和同僚们虽然怆惶不堪,但犹得为楚臣,江陵之祸则让这一切彻底崩毁。所以无论庾信是否亲近萧绎,萧绎都必然是他重墨所着之处。

白居易学术会议,白居易研究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东方学院名字由来?

东方学院是一所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名字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1. 起源于“东方文化”的独特性。东方学院成立之初,其创办者们就希望能够通过教育和研究,探索和传承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并为推动文化多元化和交流做出贡献。因此,“东方”这个词汇被选作学院名称的一部分,体现了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定位。

2. 引申自“东方大学”的历史渊源。据悉,东方学院的前身是于1993年成立的“东方大学”,是当时中国最早的以中外合作主要形式的大学之一。后来,东方大学逐渐发展壮大,不断拓展学科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最终演变成为今天的东方学院。

白居易学术会议,白居易研究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 取义于“春风化雨东南地,人间四月芳菲尽”的经典诗句。有一种说法认为,东方学院的名字来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的名句“春风吹散东方雨,人间四月芳菲尽”。这句诗意蕴含着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和崇敬,寓意着东方学院希望能够像春风一样,轻盈、温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和员工。

总体来说,东方学院作为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名称涵义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术思想的有机结合。

什么唐代中叶以后,读书人会有在山林寺院读书的风尚?

在唐代,学子们入仕以前,一般都过着艰苦的读书生活。正所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这样的观念在唐代是很正统的。当时的书生都是自幼拜师求学,要读的书很多:先是读《孝经》《千字文》来认字(《三字经》《百家姓》为宋人所作),然后通《五经》,还要读各家的注解,比如读《春秋》,就要《公羊》《谷梁》《左传》都读,唐时《二十四史》已经陆续有了前十几部了,也都要熟悉,数量是很大的。

唐人奋发读书的地点有所不同,他们喜欢在山林或寺庙中读书。

自汉代起,太学作为中央所立的最高学府,是全国教育的中心。汉末世乱,太学衰落,学术不昌;进入魏晋南北朝后,随着佛教的发展,研究佛教的学者也逐渐增多,而且当时第一流的学者和人才多出家为僧,一些有影响力的***在山林寺庙中聚众讲学,也渐成一种风气。读书人寄居寺庙,一方面是为求学,一方面也可以暂时躲避乱世,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南方已经比较常见。隋唐之际,也有一些饱学之士在山寺中或自学修身或教授***。唐代初年,国家政治和社会较为安定,中央设置了太学、国子学等,各地州县也有学校,官学得到复兴,人们也没有躲入山林的必要。武则天时期,由于她本人非常崇佛,又不吝惜以官职来取悦于下,所以学校的发展趋于滞缓。到了***年间(713—741)以后,读书于山林寺院渐渐成为风尚而流行。

“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重出世离尘,故而很多寺庙建于山林之中。当时北方的终南山、华山以及长安南部山区、嵩山及其附近山区、中条山、太行山、泰山及附近山区,南方的九华山、庐山、衡山、罗浮山,以及西南四川的青城山、峨眉山等都是知名的学习讲读中心。扬州自隋唐以来就是东南最大的水陆交通中心,也是头等的商业大都市,而无锡、会稽等江浙城市,也是人文繁盛发展的中心地区,所以那里的寺庙中自然也聚集了不少士子。敦煌作为西北一带的宗教文化中心,也有很多寺庙主办的学堂。唐代城市化的程度远不比当今现代社会,人们并不是都集中居住于几个大城市中,散居山林也是较常见的。而且寺庙,尤其是山寺,在历代战火中受到的破坏较少些,因之也能保存和藏有更丰富的图书;山中的美景胜迹,也足以供人们流连吟赏……这些对于文人士子来说都有不少吸引力。

在历史的记载中,唐代前期出身于寺庙的宰相有近20人,他们是韦昭度、张镐(王屋山)、徐商(中条山万固寺)、张仁亶(白鹿山)、房琯(陆浑山)、杜其裳(嵩山)、李逢吉(庐山)、朱朴(庐山)、杨收(庐山)、姚崇(吉州禾山)、李泌(衡岳寺)、刘瞻(罗浮山)、段文昌(广都华龙山)、王播(扬州惠昭寺)、李绅(惠山寺、剡中寺院、华山)、张浚(金凤山)、齐抗(会稽剡中)、柳璨(林泉)。上述除了房琯为世家子弟之外,其他都一律出身贫寒。唐中叶以后,各朝宰相共一百数十人,而僧寺出身的有17位。除此之外,许多大文学家、诗人如陈子昂、李白、白居易、徐彦伯、刘长卿、岑参、高适、李华、钱起、孟郊、李贺、吕温、符载、刘轲、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李端、王建、顾云、顾况、杜荀鹤等;名臣如颜真卿、孔巢父、李栖筠、崔从、韦群等,都曾在山林寺院[_a***_]习和生活过,由此可见当时世风。

唐代出身于寺庙的读书人,大多是俗家人而非真正的出家人,这也说明当时寺庙进行的是普通教育,而非专门的佛学教育,其功能和民间学校相同而非佛学研究场所。唐代后期武宗会昌灭佛以后,勒令僧人还俗,还令寺庙出身、甚至户口就在寺庙的国子监学士、进士等都改入道门,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不少读书人出于寺庙这一情况。其实读书人在寺庙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有时连基本的生活费来源都很难保证,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读书的条件想必也很艰苦,如果没有烛火就要靠烧柴草来照明。他们忍饥挨饿、寄人篱下,只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考取功名,实现心中的理想,改善自己的状况。寺庙因为有戒律,也碍于当时的社会风尚,不会对他们做出驱逐等失礼之事,但未必全会好好相待,这也是人之常情。住在寺庙中的读书人,有的很快就能找到出路,有的却一住就是一二十年。我们知道,北宋的一代名臣、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少年时也曾有过住寺庙,边喝“冻粥”边刻苦攻读的经历。从范仲淹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想象那个年代的士人求功名、走仕途的艰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白居易学术会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白居易学术会议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pnww.com/post/64484.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