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问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
一是科技缺乏市场导向,重学术评价、轻成果应用,熟化成果供给不足。目前,我国的科技管理多为***主导型,科技***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且不同程度存在着分散、封闭和重复的现象。科技活动的开展主要遵循项目申报、发论文、申请专利、鉴定报奖等传统套路,往往缺乏市场导向,加之科技评价机制不合理,造成科研成果与现实需求相脱节,成果的技术成熟性差,难以实现产业化。
二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够,成果需求不旺。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安于现状、不思创新,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故而缺乏创新能力,难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果。因此,企业要实现发展壮大,只有通过外延扩大再生产,以购买替代创新,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三是技术转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由于技术创新链条中很重要的科技服务业、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不发达,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导致有技术需求的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科研合作机构,而有着较强科研能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又因缺乏成果转化能力,致使许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另外,技术服务市场在监督机制、评估机制及风险控制机制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使得成果交易缺乏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常出现成果外流、被占为己有、低质量成果充斥市场等现象。
一是专利技术与市场需求错配。在基层开展转化的科技成果来源主要有三类,高校院所专利,社会人员非职务发明,企业自主研发专利。其中,前两类的成果转化率不高。
二是交易双方价值认识错位。专利并不像普通商品容易直接买卖,一个专利值多少钱?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都不可能有精确的数据,在实际转化中,专利持有人作为卖方报价时,可能会过于关注专利本身,而下意识的忽略掉一些关键性数据,例如专利转化的成本,专利如何运营,专利能产生多少实际价值等。而买方为了成本计则会压低价格,在这样巨大的落差下,专利的交易转化就会产生难以谈拢的情况。
三是研发缺乏中间衔接环节。高校院所是专利成果的一大来源,除掉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利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实现商业化转化还需要继续投入研发经费,进行中试,提高技术成熟度。然而,由于高校院所自身中试熟化条件十分有限,投资商和企业对尚未完成产品化开发的科研成果投资意愿较低,导致科技成果在向市场转化的过程中,存在关键环节投入缺位的问题。
四是校企合作短期行为较多。大量的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交流不足,忽视了高技术成果转化的高回报性,有部分企业引进成果针对性较强,成果应用面过窄,一次性合作较多,未能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影响技术成果的升级换代和再次转化,以及科技成果产业链的进一步延长,从而没能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五是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还需完善。现有的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存在规模偏小、数量少,技术信息咨询、技术评估等中介组织比较薄弱,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的路径较少。金融创新产品合作方式不多,在信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租赁、企业债券、科技保险等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科技成果与市场之间、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前科技金融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问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问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