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无科研成果的博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无科研成果的博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好考吗?
- 在读博士科研长久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感觉迷失了方向怎么办?
- 博士没有虚度光阴但是毕业成果不多是什么体验?
- 二十三岁刚读博士,对生活没了激情怎么办?
- 擅长读博士的人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却不擅长评职称,为何?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好考吗?
1、北京科技大学博士考试难易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说比顶尖大学好考,比普通大学难考,同时对准备充分的人好考,对打酱油者难考。
2、北京科技大学简称北科大,位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在读博士科研长久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感觉迷失了方向怎么办?
智者很多都有***习惯,排空自我,从第三者的角度问自己三个和自己专业不同的问题(可以是家庭,生活周边环境天文地理都可,只要不是自己专业的)有了答案可以去问是否正确。(可以是很简单的)这样不会失去自我
博士没有虚度光阴但是毕业成果不多是什么体验?
其实这样的困惑可能是国内许多博士生都有。仅以个人的感受而言(因是社科类,故对工科理科类的情况不了解):重质量先毕业。现在各个高校毕业资格论文门槛设定的已经比较高了,很多高校要求发表两到三篇核心期刊,其中还有一篇C刊。这种标准跟条件对许多博士生来说已经非常难完成,很多人往往因为小论文发不够而延毕。考虑到博士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以及非常迫切的生活压力(毕竟按时毕业怎么的也得奔三了),如果家庭条件不是比较优秀的,尽快毕业并就业会减轻很多心理压力。博士在读期间关键还是形塑方法与开拓研究领域,这里主要是研究的方法以及将来自己准备深耕的领域。将太多精力花在漫无边际的论文发表上,可能会有一堆成果(但因为在读博士的身份,很难有很好的发表平台跟刊物级别),往往出不了精品,徒费时间。
这个问题或许困扰着很多博士生,毕竟博士进高校或者研究机构是唯论文论的,甚至发明专利都不会考虑在内,只要会写论文就会吃香,根据之前毕业的师兄师姐的情况,我的感悟如下:
去年毕业的一师兄,成果不多,几乎是刚刚划着毕业要求的标准勉强毕业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博士期间做了很多实用的装置,他在技术上还是可以的,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他就不能把技术转化为论文写出来,这就很尴尬了。他本人也是比较严谨的,比如说读文献,他就一定要把文献读懂才罢休,这样导致效率不高,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导师要求答辩高水平论文,不要发表水刊,有的高水平论文审稿周期半年以上,到头来还给拒了,时间浪费了,就得重新投其他期刊,一来一回时间也就过去了。既然没有多少成果,如果进高校那待遇肯定不好啊,毕竟是论文是评判标准,或许他很郁闷吧。但是我觉得比起***文狂魔,不见得不好,因为有的论文实在不行,一定要看有没有高水平论文,高水平论文才是王道。比如nature,自然不会有人说你水。
博士的本质是独挡一面能力的培养
没有虚度光阴但是成果多,是不是就是说一直在努力干活,但成绩不够突出呢?那不如让我们来看一下 博士毕业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博士毕业必须要满足的两点:第一:文章;第二:创新点。当然也有实验室会考察是否对实验室有贡献。
文章对于一个科研院所里边的人来说,是基本的生命线。现在虽然慢慢在改变,但改变的方向也是提高对科研体系的人的评价标准,也就是只有文章是不够的。
创新是科研体系生存的[_a***_]所在。没有市场的压力。但需要对未来有指导。这种指导包括应用的指导和科技的指导。也就是市场价值和科研价值。
如果文章和创新都没有,我们仅仅是在默默的干活,需要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读博士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从这里走出去,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当你内心无法得到答案时,让我来告诉你。博士的本质是对我们独当一面能力的培养。这点我们做到了,那么请将心放在肚子里。
其实博士当中的区别还是挺明显的,文科和理科的区别也是很明显。就我比较熟悉的文科而言,一些人可能就想满足学校的毕业要求,尽快毕业;但也有一批人是所谓的发文狂魔,在各种期刊上不停地发表学术文章;还有一部分人比较享受研究的过程,可能不太注重文章发表。
但是对于博士生来说,很多都准备在科研领域继续工作下去,所以一些基本的学术成果还是必要的,否则找工作的时候会非常困难。虽然很多人可能不满文章至上的评价标准,但是在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下,确实是谁的研究成果多,谁的发展就会更好。
但并不是说学术成果不够,就没有竞争力。如果不把眼光局限在一些顶尖的985或211高校,还是有不少的学校可以谋求一份教职。或者是一些从事科研的事业单位,他们对文章的要求也相对较低。从我去年找工作的经验来看,不少地方高校给的安家费非常高,科研启动资金也不错,去这些城市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实际上现在高校老师也不太好混,一方面,过去的铁饭碗被打破,很多学校都有所谓非升即走的体制,未来压力很大,未来还有一定的变数。另一方面,老师除了科研之外教学和学校行政事务也有很多,如果不喜欢上课的话,还是慎重选择高校。总之,现在高校的体制都在跟欧美走,打破过去类似公务员的体制,未来的流动性肯定会更大。
所以就博士而言,毕业之后也不一定非要做科研,非得去高校。那些发文狂魔或科研狂人,当然可以去高校,这里也更适合他们。但对于那些科研能力并不是十分突出,并不十分热衷于发文章的人来说,可能及早寻求后路会比较好。博士的起点相对较高,去做选调生,国家也有不少优惠政策。总之不要勉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本人正在经受这样的痛苦挣扎!本人今年被延期了,我的血泪史证明,选对导师对于读博是非常关键的!正所谓读博好比***,选择大于努力,绝对是至理名言!和我同批次一起考进我们所硕士的同学,当时是以最后一名的成绩被建议录取,但因为最终选择了一个很有潜力干劲的年轻导师,硕博之路走的非常顺畅,奖学金拿到手软,高水平SCI期刊论文不断,当然这样的成绩肯定离不开人家自身的努力,但是导师的作用绝对是第一位的!而我当时选择了一个所有人都觉得很牛叉的导师,前两篇文章在自己的努力下确实比较顺利,但是第三篇文章自2017年7月交给他,一直压到现在不给改,不给投,和他发生过争执,自己也几乎崩溃过,好在自己通过跑步这个管道将这样的负能量慢慢有所排解,否则我真的无法走出来!和我同届的博士前两天都答辩完了,要顺利毕业了,而我却留级了,心中很是不爽,但是又无能为力,只能面对现实。明年即便毕业,成果也是三篇,对于我们这样的双非院校,想去心仪的高校真的很是尴尬!唉!但是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坚持吧!
二十三岁刚读博士,对生活没了***怎么办?
不知道读的什么专业,像我们读的工科的,读书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好多企业,看看是不是有自己喜欢的项目去创业,一面读书一面创业,我自己没这么做是在公司时一面工作一年创业的,但是我好多朋友是,读博士期间创业的,利用读书时的人脉和学校的***,创业相对成本比较低,如果能有博导支持就一帆风顺了,我认识的好多博导都是公司老板,学校有经费可以搞科研,公司不用投入,国家又会给好多优惠政策,科研成果转化高科企业博士落户啥的,现在就开始搞,行业没问题对市场又有一定把握的话,对一些比较熟悉的企业订制一些产品,有特色的产品竞争压力小,推广也并不难,成功会相对容易。
擅长读博士的人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却不擅长评职称,为何?
职称评审在各个单位都是受到大家重点关注的事情。职称评审一般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条件,包括年龄,工龄,工作经验,学历,外语成绩,研究成果等,成果里边又包括获得奖励,文章,专著,专利等多个方面。学历或者博士学位并不是唯一的条件。
擅长读博士,但是不擅长评职称原因可能有以下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单位评职称一般论资排辈。可能会优先考虑一些已经在单位工作了较长时间的通知,而年轻人一般会有,往后再安排,即使你获得了博士学位,也已经工作10年了,但是单位还有很大一部分,同时是限于你工作的,而且也没有评上职称,所以你还得再等待。当然这并不是你自己的原因,所以不必太在意,这种情况,也是你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的。
第二,虽然有一些成果,但是与同时评职称的其他人相比,成果还是少了些。虽然在学校读博士期间获得了很多成果,但是相对而言,在单位工作期间,虽然有一定的成果,但是与评职称的时候,其他同事相比,成果还是偏少。因此还需要在工作当中更加努力,同时注重成果的总结和有形化。也有可能是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总结各类成果,这就需要自己在工作时间安排上进一步优化,保证在工作中获得成果,及时有形化。当然这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相信经过三五年的积累,等成果比较多的时候,评上职称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三,与单位领导沟通不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与领导之间沟通不畅,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在评职称的时候缺少领导支持,会吃亏。建议有机会可以跟领导同事多沟通,消除误会,找出影响自己职称评审的背后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为争取职称评审多做努力。
其实职称评审当中不公平的事也是时常发生的,不足为奇。总的来说博士学位是你的一个很大优势,但这个并不是唯一的条件,因此要针对单位未评职称各方面的条件,要求,努力补齐自己的短板,多方面努力为职称评审做好准备,不要灰心,下次再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无科研成果的博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无科研成果的博士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