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术会议从属领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学术会议从属领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汉政治机构及制度与特点?
一、东汉官制:
1、含义:东汉的建立,是西汉旧皇族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新朝的结果,因此东汉官制基本上沿习了西汉官制的制度,官名并无重大改变,相较于西汉管制,东汉体制的最大特点为很大程度上对皇帝权力进行加强,不设立丞相,同时削弱三公的权力,而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并且废除地方军队、强化内朝权力,外戚、宦官掌握大权,这一官制对后来的三国官制也有较大的影响。
2、具体分职:东汉的中央***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但在实际政治权力方面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东汉皇帝即位,通常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御史台体制贬损并成为少府属官,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
二、东汉行政区划:
1、含义:是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在光武帝时确定,基本沿用西汉的郡国并行制为实体、州刺史部为监察的行政区划,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部,其与西汉的主要区别是正式将司隶校尉部与其余十二州并列,将北方的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并将交趾刺史部改名为交州。
东汉的政治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经学世族兼而成为学术群体和政治集团,儒学对专制政治的巨大影响,也表现为经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学世家的出现。
东汉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和辟除。当时的豪强地主操纵察举,许多士人为进入官场,往往依附于他们,充当其“门生”;而地方***通过辟除,与被辟除者形成牢固的从属关系。这种宗师与门生,举主与故吏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庇护与依附的关系,这种政治群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政治集团,这样,经学与政治紧密联系,学术群体与政治集团的结合体,就成了经学世族。
这种政治且称为士大夫政治,其演化过程可表现为:累世经学(文化)——累世公卿(官僚)——门第(资历)。
孔子,创办了什么学派提出了什么样的学说?
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是中国学术思想中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一‘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在天道观上,儒家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谈化处理,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
在历史观上,它标榜“信而好古”,每每试图恢复“周公之礼”,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是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
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指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首。学说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身养性。战国时儒家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后,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主流。儒家为适合各个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总是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如在两汉,有以董仲舒和刘歆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以及谶纬之学;在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在唐代,有韩愈为排佛而倡导的儒家“道统”说;在宋明,有兼取佛道思想的程朱派和陆王派的理学;清代前期有汉学、宋学之争,清代中叶以后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日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但由于儒家学说统治中国学术思想二千余家,它的经典曾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实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