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科学研究网

全国农业优秀科研成果,全国农业优秀科研成果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全国农业优秀科研成果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全国农业优秀科研成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农业科技成果主要内容?
  2. 农业科技成果在什么单位申报?
  3. 中国农业科学院学科?
  4. 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取得的成果?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农业科技成果主要内容

农业科技有很高的发展

韩鄂一般被认为是唐末五代人,他撰写出《四时纂要》,是继《齐民要术》之后,又一本重要的农书。书中***用了“月令”的形式,按月编排农民每月应作的事宜,其中以农业为主体。此外也记录许多当代的农业技术,其中还首次记载茶树、棉花、香菇和薯蓣等作物的栽培技术以及人工养蜂。

全国农业优秀科研成果,全国农业优秀科研成果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茶叶研究到五代时仍然盛行,其中前蜀毛文锡著有《茶谱》等。

另农业水利方面:

由于五代时期的河患增多,治河规模和次数都较前代为多。再加上南方十国极力发展经济,一些沿海堤防或河道工程也积极建设。五代时已有遥堤出现。924年后唐时修筑酸枣河堤,于隔年由符习成功修复。

全国农业优秀科研成果,全国农业优秀科研成果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五代还使用“帚工”来护岸、堵口、护堤的水工建筑物。主要是将薪柴、竹木、软草等夹以土石捆扎成帚捆,然后连接起来,具有很好的抗水冲击作用。五代时,江南吴国、吴越国与南唐重修江河,引湖水济运,持续发展唐朝的塘浦圩田系统,并且吴越国还修筑钱塘江石塘以防海潮侵袭。

农业科技成果在什么单位申报

农业科技成果的申报单位可以是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企业等。这些单位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中国农业科学院学科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学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4大门类,涵盖了15个一级学科,其中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授权点58个,其中包含2个专业学位授权资格;此外还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

全国农业优秀科研成果,全国农业优秀科研成果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学院的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农学门类各学科专业以及其他门类中的涉农学科,如农学门类中的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蔬菜学、茶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预防兽医学等,以及理学门类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工学门类中的食品科学等专业都是我们的优势学科。这些学科大多依托于国家或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实力较强、导师水平较高、获奖成果也较多。近几年这些专业的报考人数一直比较多,属于学院比较热门的专业。

  此外,学院院根据农业科技发展实际和学科建设需要,自主设置了一批特色学科,如: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作物信息科学、观赏园艺、农业区域发展、农业遥感、生物安全、动物信息科学、中兽医学等专业,这些专业都是比较具有学院特色的学科专业。

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取得的成果?

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结合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基塘生产、绿色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_a***_]的社会化农业。

取得的成果: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实现了供求的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包括

1、在品种培育方面,挖掘出一批优异种质***及基因,基本完成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基因图谱绘制和测序工作,以及猪、牛、羊等动物的基因组测序,建立了中国荷斯坦牛分子育种技术体系。

2、在技术研发方面,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3、动植物疫情防控和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技术体系趋于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4、在科技进步作用下,40年来我国粮食亩产从1***8年的135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367公斤,粮食总产量由1***8年的3亿吨连续迈上4亿吨、5亿吨、6亿吨台阶,肉类总产量连续20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全国农业优秀科研成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全国农业优秀科研成果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pnww.com/post/67604.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