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鲍林博士科研成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鲍林博士科研成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者?
是沃森,美国生物学家,1828年4月6日生于美国芝加哥,由于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而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称谓DNA之父;克里克于1916年6月8日出生在英国的北汉普顿.1951年,克里克与沃森在卡文迪什实验室相识.两人在一起常常争论不休,却又彼此钦敬,引为知己.他们很快达成一致,认定解决DNA分子结构问题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最终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二战时,纳粹德国核武器项目为何没成功?
在二战尚未爆发时,在核子领域走在最前面的当属德国。
它不仅聚集了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而且也是数量最多的核物理学家,在原子核这一领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和德国相提并论。
其次为英国,它当时也是世界上拥有顶尖科技水平的国家,它在核物理这一方面也是拥有很深的原子理论。
至于美国、苏联和日本这些国家,它可能知道一些核裂变的原子理论,但我估计它连一个有效的方案都拿不出来。
当时的纳粹德国本来在原子方面是走在最前面的,但最终一波三折,让本来不占优势的美国走在了前面。
造成这重结果的原因大致有以下这么几点:第一点是当时的纳粹德国在1939年到1942年的这几年中,闪电战打的非常顺利,从德军将领到纳粹高层认为即使没有原子弹也可以打赢战争。
第二点是当时的纳粹实行排犹主义,从而导致大批许多优秀的核物理学家逃往美国,如著名的爱因斯坦、费米等,此消彼长最终成就了美国优先搞出了***!
第三点是纳粹德国也是一个唯武器轮的国家,在二战之中研制了许多的黑科技武器,比如喷气式飞机、v1和v2飞弹等,但它对于***的认识很显然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四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英国特工人员破坏了它设在挪威小镇维莫克附近的巴伦山上的原子重水生产工厂。
大约在十年之前看到这样一个纪录片,里面介绍了纳粹德国的核武器实验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主要问题是出在“石墨”这个环节上。当时***研究基本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但是为研究项目提供石墨的科学家总是用“不好的石墨”来充数,导致这一环节的实验缕缕失败,而战争也再没有给纳粹充足的时间。这一环节印象比较深刻。
当年科学家用了另一种与石墨极其相似的物质来代替,导致实验持续失败。
***的重水反应试验基地缕缕被英国***空军和特种小分队袭击,使其不能正常工作,也是导致核武器研发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驱赶迫害了一大批犹太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也是其不能成功的一大原因。
重水反应设施
二战结束之前德国的军工科技发展达到令人吃惊的一幕,V2导弹和喷气式战机等技术对后来美苏两国的军事竞争带来极大帮助,更有甚者曾有人一度认为***在最后得到了外星文明的帮助,当然这都是无稽之谈。
纳粹德国的ME262战斗机和V2导弹发射基地。
无论如何,战争确实能激发一个国家的潜能,但是非正义的侵略必然会遭到失败!我是军武奇兵,谢谢你的关注与支持!
二战英国SAS特别空勤团
当时德国的这个核武器的开发计划可谓是一波三折,最讽刺的例子是最后促成美国曼哈顿***的爱因斯坦被驱逐出境,下面来说一下当时德国发生了什么。
这个核武器的开发***开始于1939年,仅于核裂变被发现后的几个月,因为当时德国入侵了波兰,许多科学家被编入了德国国防军,所以又在几个月后中止。
▼ 德国士兵行军穿过凯旋门
德国军队中管理上的调整,这个项目又在二战开始那天(1939年9月)重新启动。
项目最终发展为三个部分:核反应堆、铀和重水生产以及铀同位素分离。进行核武器开发,那就必定有机构会对其对德国当时的利弊进行分析,但评估结果是,核裂变对结束战争并不会有太大的贡献。
因此在1942年,德国国防军把项目转移到了帝国研究委员会,这个项目被九个研究技工所分摊,造成项目发展放缓。另外,一些研究应用核裂变的科学家离开这个项目,转而去研究一些战争更需要的其他项目。所以才会有了最后德国没有研发出核武器的结果。
在纳粹执政期间,反犹狂潮亦同时席卷并重创德国学术界,大量犹太裔物理学家、工程师和科学家在1933年纳粹掌权时就闻风逃亡海外或被驱逐出境,没有离境的也被很快地赶出了德国的研究机构。大学的政治化加上德国军队的兵源需求几乎消灭了一整代的德国科学家。
▼1930年纳粹党新总部褐宫启用仪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鲍林博士科研成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鲍林博士科研成果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