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科研成果出版管理规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科研成果出版管理规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术著作的出版规范有哪些?
据统计,中国知网(CNKI)文献总量超过2亿篇,覆盖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数据库,也是国内学术研究绕不过去的数据库。
早在2011年,有西电网友爆料,知网“向国外数据库商学习”,要求陕西高校购买费用涨价10%左右。谈判未果,知网就停掉了西电的访问权限。
知网对不同学校机构报价不同,但报价不公开。据了解,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2010年~2016年的报价涨幅高达130%以上,一度“用不起”。
连北大也因为“数据库商涨价过高”,在2016年考虑不再续订知网。
和大学哀嚎一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知网2017年毛利率超过60%!
有专家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发布的外文论文约50万篇,占全球的1/5左右,光发表费用就数以亿计,同时又为订阅各种外文期刊和全文数据库花费数十亿元。
学者为了在学界混出名堂,赢得教职、声誉、社会地位,大学为了满足教职人员的要求,都不惜把大量科研经费用在了发表和购买文献上。
最终,这些纳税人的钱,却源源不断流入学术出版商的腰包。
如何消除科学出版与科学贡献之间的鸿沟?
这道鸿沟恐怕无法消除,科学本质上就不是一种文字功夫。
历史上,近代科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是西方的经院哲学。哲学家靠什么工作呢?和文学家一样靠思考和写作,所以哲学家也靠一堆著作立身。大家观点不同,就写文章写书互相批判。
后来有些哲学家更关心自然规律,并且认为光写文字互怼没有用,还是要调查研究,收集实际证据。科学就慢慢这样发展起来。这个源头因为来自学院,所以这一派的科学家也要会写东西。象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或者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都是大部头。
但是到后来,科学家与哲学家分道扬镳,就不以写作为能事了。比如英国戴维是历史上发现化学元素最多的人,他并不需要写大量著作证明这些发现。同行一鉴定确实是新元素就行。又比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素,他只写了篇论文,还不是自己宣读,而是托朋友到学术会议上读了一遍。爱因斯坦第一篇有关相对论的论文才两页纸。但这时候科学体系已经成熟,同行一鉴定认为这都属于重大发现,于是就承认了。
科学还有两个源头,第二个源头是西方探险家。他们以地理发现,物产调查为主。这就更不需要写多少文字了。你发现一个岛,或者找到一条海峡,大家就承认你的贡献。现在我们翻开世界地图,什么白令海峡,楚科奇海,巴伦支海,别林斯高晋地等等,都是当年发现这些地方的探险家。他们基本不写长篇大论,有可能写过什么考察报告,但是也没流传下来。因为对于这些未知领域,发现就是发现,没发现就是没发现。
再一个就是工匠源头。古代那些炼金术师和工匠等等,他们对自然规律有着日积月累的发现,这些人就更不擅长写文字了。比如列文虎克制造出显微镜,是第一个看到微生物的人,他当时就是画了些图描述自己的发现。更有些人比如斯蒂文森就是半文盲,但是他制造了当时最好的火车。
今天的科学评价体系开始复古,又需要人们写多少论文,搞出多少引证率之类。一笔科研经费从申请到使用到结题,一个科学工作者要写十几万,几十万字的材料,不亚于一部长篇小说。这恐怕只是在没有重大科学发现时才有用的评价体系,只适合于二流科研人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科研成果出版管理规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科研成果出版管理规定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